-
1 # 伏桀
-
2 # 鄭光赫
我會分享,不會推薦。也就是說,我會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愉悅,同時我很清楚未必會給別人帶去同樣的愉悅。
這都是因為曾經發生過太多次失敗的推薦了。郭德綱說的好:沒有任何藝術會得到所有人的喜歡!
就像《紅樓夢》是很多人的至愛,偏偏還有不少人死活讀不下去一樣。我覺得這裡不應該存在鄙視,有不同的喜好是正常的,都該尊重。
當然,如果有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可能會不一樣,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
3 # 是靜好呀
謝邀!當然會的呀!一本好書絕對要和朋友分享,書和其他東西不一樣,他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能給予我們很多東西。同樣的一本書,不一樣的人看,會有不同的感悟,站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就不一樣,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學習,就能獲得更多不同看法,我們看問題角度就會拓寬,這是多好的學習機會呀!
-
4 # 宅的影子
我會推薦給身邊喜歡看書的朋友,但是分享可能不會吧。
每個人看書的心得體會都不一樣的,看完之後如果一起交流還好,如果你先分享,可能會有先入為主的觀點,感覺這樣就不是很好的樣子!
所以我是比較喜歡推薦書籍,然後說個大概的內容!
-
5 # 差不多先生的閱書坊
以前沒分享過,現在看到不錯的書籍會分享給幾個朋友,沒有其他目的,就是為了能和他們有共同語言,雖然說,理解一個人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大多數人也對自己的想法保持肯定態度,對於外來想法很難形成一樣的思想基礎,但是,我還是願意試一試。
以前的自己確實不太容易接受新想法,直到真碰上這事才知道別人的想法也有合理之處,對於書籍更是如此,本著“世界上沒有什麼感同身受”之類的話,更加不會主動去接受其他人的想法,但是,學了馬克思哲學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國家每天都在深化對外開放,作為國家一員,更應該從思想上善於發現,善於理解別人的想法,提煉出對自己有益的點,既豐富了自己的思想深度,又能加深關係,何樂而不為!
-
6 # 切脈診病中西合璧
《第56號教室的奇蹟》美國一個教師寫的,我是在網上經常看到此書 ,那天在書店看到了,買下來看的,小學5年級孩子9-10歲的年齡,老師透過課堂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主要來自於愛好,興趣然後老師引導,講解,孩子學習形成一個很好的學習氛圍,包括學習英語,數學,音樂,藝術……要求孩子互相幫助,有團隊精神,高幫低,大代小,久而久之,良性迴圈……慢慢的56號教室的學習氛圍層次越來越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值得一讀,非常有借鑑性。
-
7 # 劉易寧的一片大海
看完一本書,如果覺得好,我會分享或者推薦給朋友。有時,朋友會問我正讀什麼書,我也有問必答。不為別的,因為我們是朋友。
當你發現了“美”,為何不讓朋友“美美與共”呢。就像你發現一個好吃的去處,請朋友去一起品嚐的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飯為“果腹”,書為“靈魂”。
朋友,是真心待出來的親人。我分享推薦好書給他們,他們也分享推薦給我。買不買是各自的自由,只是這一來一往之中,卻拉近了朋友的感情。
-
8 # Anteo
看完一本書後我會與志同道合的人分享心得。
如果那本書很好,我會告訴朋友好在哪裡,但不一定會推薦TA也閱讀,因為再好的朋友也有不同的興趣,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他人。
如果那本書很爛,比如外文的,充滿印刷錯誤和語法錯誤,我會告誡朋友最好不要花錢去買,浪費時間去讀。當然,朋友有自己的判斷力,我摘錄幾處錯誤表達給TA,TA如果覺得不是錯誤,那就購買、讀吧。
朋友之間分享讀書心得,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每個人的經歷和經驗是有限的,朋友之間通報書訊,能夠使我們開闊視野、少走彎路。
有一種情形是非常令人討厭的。有一種人“分發”而不是分享自己的心得,居高臨下,總是把自己讀過的書當作“金典”,時時刻刻要求別人一定要讀TA讀過的書,如果人家不讀,就是不學無術,就是叛經離道,就是欺師滅祖,就是……TA的敵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分享讀書心得,但是不要太主觀,更不要強迫他人。評論家一定要以學術為重,不要為友情、商業左右道德和良心。其實對於文史哲經典名著,也不必強求他人非學不可。比如,儒釋道,有人覺得是精華,有人認為是糟粕。隨心所願吧,各取所需,沒有必要一邊倒。
回覆列表
推薦會,分享難,因為我思路一向比較怪異。和身邊人探討,大家很難會共鳴不說,還容易有矛盾,只有老婆和一個同樣比較怪異的哥們兒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