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曾子曾經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孟子曾說過不孝有三,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知勸阻,使他們行差就錯,這是第一種不孝;家裡貧窮,卻不去做事來奉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第三種大家都知道,無後為大。
離婁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與孟子談論匡章的。 公都子很疑惑,覺得匡章,全國的人都說他不孝,而孟子卻與他交遊,就問孟子是為什麼。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認為不孝的人有五種;一,懶惰不贍養父母;二,賭博喝酒,把錢都花光了,而不贍養父母;三,吝嗇錢財,有了老婆把父母丟到一邊;四,自己行事乖張,放縱慾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鬥狠,使父母受到連累。
而匡章只不過是因為父親做錯了事,他以善相責,而不被父親接受罷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親做出錯事來而不管,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經說,對於供養父母,如果心無恭敬,那麼與養貓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由此看來,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無缺,心寬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給父母牽累,不讓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錯,也要婉轉的直言不諱。 這才稱得上孝。 大孝終身慕父母。
忠: 忠這個詞最初是"委質為臣"式的。 古代臣的意思是買來的奴隸或戰俘。他們是完全喪失了自由的。質,是一種野雞,古人認為這種動物是很有節氣的。 忠其實是分兩種的,一種是絕對的忠,是對人的忠,一種是相對的忠,是對事的忠。
絕對的忠是不管你上面的人做得是對不是不對,我一味的忠實於你。 相對的忠,是對事的,你做得對,我全力擁護,你做的不對,那我也不會一味順從。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兩種並行其道。其中相對的忠不能不提的就是晏子。
晏子輔佐的是齊莊公。齊莊公和崔武子的妻婦棠姜私通,被崔武子一刀殺了。當時晏子立在崔武子家的門外,別人問他:"你的君主死了,你也從死嗎?"晏子回答:那是我一個人的君主嗎,我為什麼要去死?"又問"那麼你要逃走嗎?"晏子回答:"那是我的錯嗎?我為什麼要逃走?"又問:"既不死也不逃走,那麼是要回家嗎?晏子回答:"君主死了,又要回到哪裡去呢?君主不是立於民之上只管享樂的人,而是主持整個社稷,使百姓安居樂業的人;大臣也不是隻管拿薪祿的人,而是協助君主治理整個國家的人。
若是君主為社稷而死,那麼便陪他一同去死,為人民而死,那麼便陪他一起死。如果他是為了自己私人的慾望而死的,那麼非其私暱,誰敢任之。於是門啟而入,趴在莊公的大腿上痛哭,有人勸說崔武子,一定要殺了他。
崔武子說:"不能殺他,留著他可以得到民心。" 這就是對事的忠,可惜到了後來,忠的含義被扭曲,這種對事的忠越來越少,最後幾不可聞,倒是對人的忠,絕對的忠,經過統治者的大力推崇,而大行其道,直至於,"生我之門死我戶",不一而足。
個人認為,忠更體現在相對的忠,對事的忠,它處在一種更高的階段。 善: 存善在心, 但是存心善有時候做出來的事,卻並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有時反而是反效果。有一句俗語說:"無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一個人並不能用簡單的善與惡習來形容,因為人是立體的,不是片面的,其中包含很多東西,有些是相同的,有些是混雜的,有些甚至是對立的。 這些方方面面決定了他做的事。所以有時候即使惡人也可能無心的做了一件善事,有時候存心善的人,陰錯陽差,也會作出不好的事來。
這是一個動機與效果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不管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一切應該以做出來的為準,因為心裡的東西實在是無從考究。如果一個人做出有利於大家的事,那麼起碼在這件事上,我們要肯定,他是好的。 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只做好事,而不做一件錯事,即使是無心,這是很難做到的。
我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時時修正自己罷了。 義: 義也可分為大義與小義,小義是更多是一種草莽之類的義,大家在一起快意恩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為朋友兩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它有它的侷限性,往往會被一時的是非困住自己的頭腦,而至於頭腦發熱,不計後果。
大義,則可理解為民族大義,例如大宅門中的三叔,這個人平時為人實在不怎麼招人待見,但是在日本鬼子面前,他怎麼樣,寧死不做賣國賊,這就是大義。
孝: 曾子曾經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孟子曾說過不孝有三,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知勸阻,使他們行差就錯,這是第一種不孝;家裡貧窮,卻不去做事來奉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第三種大家都知道,無後為大。
離婁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與孟子談論匡章的。 公都子很疑惑,覺得匡章,全國的人都說他不孝,而孟子卻與他交遊,就問孟子是為什麼。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認為不孝的人有五種;一,懶惰不贍養父母;二,賭博喝酒,把錢都花光了,而不贍養父母;三,吝嗇錢財,有了老婆把父母丟到一邊;四,自己行事乖張,放縱慾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鬥狠,使父母受到連累。
而匡章只不過是因為父親做錯了事,他以善相責,而不被父親接受罷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親做出錯事來而不管,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經說,對於供養父母,如果心無恭敬,那麼與養貓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由此看來,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無缺,心寬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給父母牽累,不讓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錯,也要婉轉的直言不諱。 這才稱得上孝。 大孝終身慕父母。
忠: 忠這個詞最初是"委質為臣"式的。 古代臣的意思是買來的奴隸或戰俘。他們是完全喪失了自由的。質,是一種野雞,古人認為這種動物是很有節氣的。 忠其實是分兩種的,一種是絕對的忠,是對人的忠,一種是相對的忠,是對事的忠。
絕對的忠是不管你上面的人做得是對不是不對,我一味的忠實於你。 相對的忠,是對事的,你做得對,我全力擁護,你做的不對,那我也不會一味順從。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兩種並行其道。其中相對的忠不能不提的就是晏子。
晏子輔佐的是齊莊公。齊莊公和崔武子的妻婦棠姜私通,被崔武子一刀殺了。當時晏子立在崔武子家的門外,別人問他:"你的君主死了,你也從死嗎?"晏子回答:那是我一個人的君主嗎,我為什麼要去死?"又問"那麼你要逃走嗎?"晏子回答:"那是我的錯嗎?我為什麼要逃走?"又問:"既不死也不逃走,那麼是要回家嗎?晏子回答:"君主死了,又要回到哪裡去呢?君主不是立於民之上只管享樂的人,而是主持整個社稷,使百姓安居樂業的人;大臣也不是隻管拿薪祿的人,而是協助君主治理整個國家的人。
若是君主為社稷而死,那麼便陪他一同去死,為人民而死,那麼便陪他一起死。如果他是為了自己私人的慾望而死的,那麼非其私暱,誰敢任之。於是門啟而入,趴在莊公的大腿上痛哭,有人勸說崔武子,一定要殺了他。
崔武子說:"不能殺他,留著他可以得到民心。" 這就是對事的忠,可惜到了後來,忠的含義被扭曲,這種對事的忠越來越少,最後幾不可聞,倒是對人的忠,絕對的忠,經過統治者的大力推崇,而大行其道,直至於,"生我之門死我戶",不一而足。
個人認為,忠更體現在相對的忠,對事的忠,它處在一種更高的階段。 善: 存善在心, 但是存心善有時候做出來的事,卻並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有時反而是反效果。有一句俗語說:"無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一個人並不能用簡單的善與惡習來形容,因為人是立體的,不是片面的,其中包含很多東西,有些是相同的,有些是混雜的,有些甚至是對立的。 這些方方面面決定了他做的事。所以有時候即使惡人也可能無心的做了一件善事,有時候存心善的人,陰錯陽差,也會作出不好的事來。
這是一個動機與效果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不管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一切應該以做出來的為準,因為心裡的東西實在是無從考究。如果一個人做出有利於大家的事,那麼起碼在這件事上,我們要肯定,他是好的。 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只做好事,而不做一件錯事,即使是無心,這是很難做到的。
我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時時修正自己罷了。 義: 義也可分為大義與小義,小義是更多是一種草莽之類的義,大家在一起快意恩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為朋友兩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它有它的侷限性,往往會被一時的是非困住自己的頭腦,而至於頭腦發熱,不計後果。
大義,則可理解為民族大義,例如大宅門中的三叔,這個人平時為人實在不怎麼招人待見,但是在日本鬼子面前,他怎麼樣,寧死不做賣國賊,這就是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