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perme星辰

    因為他是咸豐的第六個兒子,在洋務運動時期,他是在中央的主力,提倡辦洋務,學習西方列強,一些保守者就叫他“鬼子六”

  • 2 # 黑句本

    咸豐十年(1860年)十二月初一,奕訢、文祥、桂良上《通籌夷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折》。在這道摺子裡,奕訢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他認為對大清而言,英、俄等列強只是肢體之患,太平天國和捻軍才是心腹大患,因此不應一味排斥列強,而應該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用信義籠絡各國列強,以達到借師助剿的目的。

    在開明派看來,這是明智之舉,在保守派看來,這是媚外之策,在掌握權柄的咸豐看來,這是可以接受的權宜之計,二比一,奕訢的觀點和建議最終得到透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奕訢由此成為跟各國洋鬼子打交道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一把手。

    在保守派心中,凡是獻媚於洋鬼子的華人,他們習慣於稱之為“二鬼子”,但因為當時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要還是為滅太平天國、捻軍服務的,所以那時暗地裡稱呼奕訢為“二鬼子”的還不多。

    奕訢“鬼子六”的綽號被叫響,是在1866年之後,主要是因為“同文館”的成立。

    當時的奕訢剛剛經歷慈禧對他第一輪打擊,失去了“議政王”的頭銜,在朝中的權勢沒有辛酉政變剛成功那幾年顯赫,否則也沒人敢拿他開涮。

    說到“同文館”,有必要先來簡單介紹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個“師夷長技“的大本營有四項主要職能——通商、交涉、關稅和學習外國。通商和交涉由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負責,關稅由下屬的總稅務司負責,學習外國則由同文館推行。

    在腐朽不堪的晚清,就更是如此了,那時候不是爭論大,而是反對的聲音特別強烈。

    因為反對和牴觸,奕訢主張成立的同文館,在很長一段時間其實是形同虛設的。舉個例子,一個教俄文的滿族老師入館混了一年多,後來才被人發現他根本不通俄文。

    天知道他每天站在講臺上講的是哪國鳥語。

    但真正引起巨大的反對和質疑,還是在同文館內開設”天文算學館“之後。

    之所以要成立”天文算學館“,那是因為當時的洋務派有這樣一個觀點,一切西學皆從算學出。

    學鳥語居然發展到了學洋人淫技,保守派很憤怒,他們跳出來給奕訢的舉措扣了頂大帽子:師從夷人,動搖國本;變夏於夷,有亡國之患。

    為了反對同文館以及天文算學館,保守派提出了各種奇葩理由,有的說近年來的久旱不雨就是因為開設算學館惹怒了老天;有的則說同文館是宋代奸臣蔡京陷害忠良的監獄獄名。

    奕訢被叫成”鬼子六“也是這巨大反對、質疑聲的一部分。

    為什麼叫他鬼子六而是鬼子五,鬼子七之類的?很簡單,奕訢排行老六,是道光第六子。

    另一點更有趣。

    恭親王奕訢在朝野的口碑是很好的,按說一個帶著汙衊意味的綽號在他身上不應該經久不衰,可為什麼他這”鬼子六“的綽號到最後又成了深入人心的別稱了呢?

    不僅保守派汙衊他時這麼說,就連洋務派、洋人讚賞他時也這麼稱呼他。

    這是因為”鬼子六“這個綽號在奕訢身上發生了神奇的由貶變褒。

    無論是華人看華人,還是外華人看華人,當一個人特精明,手段特老練的時候,人們習慣說這個人很”鬼“,奕訢正是這樣的人,而且他的”鬼“還格外地讓人欣賞,讓人佩服。

    因為這一點後來居上,而且成了共識,所以他”鬼子六“的綽號慢慢地就有了些”鬼谷子“的味道。

    對奕訢精明的評價,有一段很經典很傳神,最能體現他“鬼子六”的風采——

    恭親王是精通東方外交藝術的老手。他總是將外交對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認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體的問題上。他既高傲又謙和,既粗魯又文雅,坦率而有節制,有時辦事迅速有時拖拉磨蹭,顯得既有心計又脾氣暴躁······所有這些特點都根據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變化隨時轉換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訣在於他能夠事先判斷出需要妥協的時機。他不斷轉換面具並不說明他是個優柔寡斷之徒。隱藏在眾多面具之後的恭親王在認真琢磨著對手,判斷對方的意圖政策,再決定自己的對策。在最後時刻來臨之前,他絲毫沒有妥協投降的跡象,顯得積極對付,毫不屈服。正當他的對手集中全力要發動最後一擊的時候,對手會發現恭親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滿臉微笑的謙卑的夥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眼睛有紅血絲,並且有點脹痛,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