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範圍最大的船舶,是一艘南韓三星重工建造的浮動船:前奏號,該船長約489米、寬74米,滿載排水量約為60萬噸,上圖是不是看起來超級巨大得一艘船舶,但前奏號並非人類歷史最大的船舶!
在此之前,一艘註冊新加坡的大型原油運輸船“諾克-耐維斯號”,其擁有82.53萬噸的滿載排水量,吃水深度達到24.61米,船舷寬68.86米,全長458.45米,載重可達56.47萬噸。這是迄今位置人類建造最大的船舶,不過該船早已在2010年時候被拆解。
所以從“前奏號”和“諾克-耐維斯號”的例子不難看出:人類工業水平建造100噸的巨型船舶,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當然理論上來說,100萬噸的航母也沒有任何問題。比如前些年熱炒的浮動海上平臺,特別是局座張召忠級非常推薦這種大型浮動機場,南海島礁不是爭議很大嗎?不是無法保障南海的利益嗎?下圖這種50萬噸的浮動航母平臺,預計速度能達到14節,可以作為南海上一個浮動軍事基地,也可以坐沉島礁,保障南海的安全。但是現在看來,對於基建狂魔來說打造不沉航母更方便厲害,自然不需要這個東西了!
人類戰爭史上還提出過建造200萬噸級航母的瘋狂計劃,200萬噸的航母是什麼概念?那是20艘尼米茲的總和,而且那不是鋼鐵航母,而是“冰航母”,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原來二戰德國U艇狼群夜襲,僅僅盟軍商船就被有86萬噸葬身大海,嚴重影響到盟軍特別是英國的後勤補給線,因此一個大膽構想浮出水面:利用一種木漿與水混合在北極建造200萬噸浮動冰航母。
出人意料的是,緊急的形勢讓丘吉爾、羅斯福等人接受了這一構想,並且很快設計圖紙就畫出來了:艦長約600米、寬150米、高度110米、甲板厚度達12米、總排水量200萬噸。為了保證航母航行還設計了強大的動力:26個螺旋推進器!甚至還將這種參雜木漿的大型冰塊在澳洲度過了一個夏天而不融化,但可惜這個瘋狂的計劃最終因為反潛形式的好轉而擱淺了!
毫無疑問,航母主要的戰爭定位就是“移動的海上機場”,如果僅僅考慮海上移動機場,那麼肯定是飛行甲板越大越好;但航母變大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動力不足帶來的快速支援能力下降,如果滿足了100萬噸只能向蝸牛一樣前進,那又有什麼用呢?從美國開到中東打仗,航行1年時間開過去不是黃花菜開了幾波了,還打什麼仗?
第二受限於重要航道的影響,比如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的限制,他們只能過最大12萬噸的航母左右,這恐怕是航母停留在10萬噸級最大的限制
第三成本問題,如果一艘100噸級的航母服役生涯花費抵得上6~8艘尼米茲級,那整個美國只能養1~2艘,全球部署怎麼辦?維修保養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第三天敵問題,美國的尼米茲航母已經催生了圖22轟炸機群、東風21D等天敵出來;如果是100萬噸的一定能催生出更厲害的天敵,比如核彈打航母,俄羅斯會不會將他的超高音速武器先鋒導彈、匕首導彈改造成打航母的平臺?甚至催生洲際彈道導彈打航母,都不用改裝,100萬噸航母總得進港口補給吧,在航母進港口補給或維修的時候打過來,躲都躲不了!
航母是戰鬥力最強的海上平臺,但也是是很脆弱的平臺,他要考慮艦載機的能力,還得考慮戰場機動能力,以及成本和生存能力,現在框架下美國的10萬噸級已經足夠了,在往上發展就有些得不償失了。航母的脆弱性也許一枚導彈、一發魚雷就能引發油庫大火,再引發彈藥爆炸等,那都是常有的事。人類歷史上被擊沉42艘,英國2萬多噸勇敢號被U艇2發魚雷擊中,15分鐘就沉沒了;日本7萬噸的信濃號航空母艦被美國3發魚雷擊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輸不起啊!
目前世界範圍最大的船舶,是一艘南韓三星重工建造的浮動船:前奏號,該船長約489米、寬74米,滿載排水量約為60萬噸,上圖是不是看起來超級巨大得一艘船舶,但前奏號並非人類歷史最大的船舶!
在此之前,一艘註冊新加坡的大型原油運輸船“諾克-耐維斯號”,其擁有82.53萬噸的滿載排水量,吃水深度達到24.61米,船舷寬68.86米,全長458.45米,載重可達56.47萬噸。這是迄今位置人類建造最大的船舶,不過該船早已在2010年時候被拆解。
所以從“前奏號”和“諾克-耐維斯號”的例子不難看出:人類工業水平建造100噸的巨型船舶,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當然理論上來說,100萬噸的航母也沒有任何問題。比如前些年熱炒的浮動海上平臺,特別是局座張召忠級非常推薦這種大型浮動機場,南海島礁不是爭議很大嗎?不是無法保障南海的利益嗎?下圖這種50萬噸的浮動航母平臺,預計速度能達到14節,可以作為南海上一個浮動軍事基地,也可以坐沉島礁,保障南海的安全。但是現在看來,對於基建狂魔來說打造不沉航母更方便厲害,自然不需要這個東西了!
人類戰爭史上還提出過建造200萬噸級航母的瘋狂計劃,200萬噸的航母是什麼概念?那是20艘尼米茲的總和,而且那不是鋼鐵航母,而是“冰航母”,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原來二戰德國U艇狼群夜襲,僅僅盟軍商船就被有86萬噸葬身大海,嚴重影響到盟軍特別是英國的後勤補給線,因此一個大膽構想浮出水面:利用一種木漿與水混合在北極建造200萬噸浮動冰航母。
出人意料的是,緊急的形勢讓丘吉爾、羅斯福等人接受了這一構想,並且很快設計圖紙就畫出來了:艦長約600米、寬150米、高度110米、甲板厚度達12米、總排水量200萬噸。為了保證航母航行還設計了強大的動力:26個螺旋推進器!甚至還將這種參雜木漿的大型冰塊在澳洲度過了一個夏天而不融化,但可惜這個瘋狂的計劃最終因為反潛形式的好轉而擱淺了!
相比二戰,如今的工業、材料以及科技水平都上了幾個臺階,甚至現在都採用模組化生產,生產效率不存在問題。但問題的重點在於:百萬噸級的航母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有沒有需求?毫無疑問,航母主要的戰爭定位就是“移動的海上機場”,如果僅僅考慮海上移動機場,那麼肯定是飛行甲板越大越好;但航母變大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動力不足帶來的快速支援能力下降,如果滿足了100萬噸只能向蝸牛一樣前進,那又有什麼用呢?從美國開到中東打仗,航行1年時間開過去不是黃花菜開了幾波了,還打什麼仗?
第二受限於重要航道的影響,比如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的限制,他們只能過最大12萬噸的航母左右,這恐怕是航母停留在10萬噸級最大的限制
第三成本問題,如果一艘100噸級的航母服役生涯花費抵得上6~8艘尼米茲級,那整個美國只能養1~2艘,全球部署怎麼辦?維修保養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第三天敵問題,美國的尼米茲航母已經催生了圖22轟炸機群、東風21D等天敵出來;如果是100萬噸的一定能催生出更厲害的天敵,比如核彈打航母,俄羅斯會不會將他的超高音速武器先鋒導彈、匕首導彈改造成打航母的平臺?甚至催生洲際彈道導彈打航母,都不用改裝,100萬噸航母總得進港口補給吧,在航母進港口補給或維修的時候打過來,躲都躲不了!
航母是戰鬥力最強的海上平臺,但也是是很脆弱的平臺,他要考慮艦載機的能力,還得考慮戰場機動能力,以及成本和生存能力,現在框架下美國的10萬噸級已經足夠了,在往上發展就有些得不償失了。航母的脆弱性也許一枚導彈、一發魚雷就能引發油庫大火,再引發彈藥爆炸等,那都是常有的事。人類歷史上被擊沉42艘,英國2萬多噸勇敢號被U艇2發魚雷擊中,15分鐘就沉沒了;日本7萬噸的信濃號航空母艦被美國3發魚雷擊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輸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