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岐黃叟

    我兒子三歲時我就給他講了這個故事,結果幼兒園裡有一天吃梨,他真就拿個最小滴,阿姨問他咋不拿大的?他說:我爸給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了,我要學孔融。這件事在我單位很快傳開,沒想到大家卻褒貶不一:有說我教子有方的,也有說我把孩子給教傻了的,我鬱悶了好一陣子。我們對下一代進行傳統教育,就是想讓中華傳統美德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延續,而不希望他們的人格出現分裂呀!

  • 2 # 使用者泰和

    孔融(公元153~208)讓梨的故事流傳一千八百多年了,從小就聽受教育。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為什麼會流傳千古?不是梨大梨小,誰利誰虧的問題,而是其體現了一種高貴的品德,而且是發生在一個四歲孩子身上,更尤為可貴。還有,古代也很注重抓典型,宣揚敬老愛幼,克己利人的精神。

    說到這裡,還要問讓大讓小嗎?

  • 3 # 方哲健康生活

    孔融讓梨的典故最早見於《世說新語箋疏》,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華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 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筆者認為,孔融既有“小讓大”、也有“大讓小”的成分。

    一、小讓大

    孔融才四歲,與哥哥一起食梨時,自覺地拿了一個小一點的梨,問其原因,他說:“年紀最小的,理應拿小的。”孔融讓梨,長幼有序、謙虛禮讓的美德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道德規範。《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自古成為兒童教育內容,成為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謙讓禮儀道德常識。“小讓大”,即年小者禮讓年長者,這是中華傳統道德觀念。

    二、大讓小

    這點要追索到故事的起源,一種情況是:家裡有一盤梨,母親或父親讓孔融分梨,這裡父母設定了“大”的哥哥禮讓“小”的弟弟來分,由於母親設定了“大讓小”,孔融反而由“小”變成“大”了,這個“大”是“大權在握”的“大”,但是孔融將大的分給哥哥,自己拿了個小的,這就成為“大讓小”了,以權力區分而不是年齡區分。

    另一種情況是:家裡有一盤梨,母親讓兄弟們來分,“大”哥哥讓“小”弟孔融先取梨或者是孔融先爭取了第一個去取梨,孔融就有優勢可以拿個大的,但他只取了個小的,將大的留給哥哥。這也是“大讓小”,以優先權、優勢為大,而非年齡。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能詩善文,是東漢末年文學家,“ 建安七子”之一,不幸的是曹操派人捉捕孔融全家時,孔融想保兩個幼子安全,殺手以“覆巢之下,復有完卵”將孔融全家殺害。但是孔融讓梨,無論世人以“小讓大”還是“大讓小”去理解,大小有序、謙虛禮讓的美德還是流芳千古,為中華文明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

  • 4 # 悟思必得

    孔融小時候就十分聰明好學,而且才思敏捷,很受家人和周圍人的喜愛,孔融讓梨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四歲的孩子就知道將好梨和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們吃,這個故事便成了尊老愛幼的精典故事,尤其是孔融讓梨寫進了《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如此一經傳頌,使其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自古以來,代代相傳,久經不衰,時至今日,一些家長給孩子講故事總忘不了要講這個《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讓梨是小讓大還是大讓小?孔融讓梨的故事原本是教育每個人要尊老愛幼,遵守公德良俗,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之美德,也是中國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內容,孔融讓梨正好符合這個道德規範,傳統美德,且孔融讓梨還只是一個四歲的小孩子,這麼小都能做到這樣,更具有傳統美德典範的宣傳和教育意義,孔融讓梨也是古時尊老愛幼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一個彰顯,這種精神是每個人都需要和具備的個人素質和品質,也是社會不斷髮展和文明進步的必備條件。

    我以為,孔融讓梨的故事告知我們的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大讓小,小讓大上的問題上,其核心就是做人要尊老愛幼,遇到”利“字上每個人都要做到“禮讓”,不要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唯利而圖,自私自利,見利就要,逢好處就去爭,做人要講規矩,懂禮讓,這是做人的道德和本分,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孔融讓梨故事經久不衰的緣故。也是現代社會華人所期盼的一種精神和品質。

    儘管社會發展,時代進步了,如今不少家長將孔融讓梨的故事作為教育自己孩子懂事、懂禮貌的一個重要內容,經常用這個故事來教育孩子。不少家長買了好吃的食品,在家裡給孩子分得一份時,有意識地要孩子將食品分給爺爺奶奶吃一點,教育孩子尊老愛幼,小孩子要學會懂得分享,如此教育孩子是值得稱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化解廣場舞噪聲帶來的擾民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