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芋家的瓜
-
2 # 小神棍000
你好,我是小張
在我看來
電影和原著應該當做不同的作品來看電影是一種過度解讀的載體。 每秒24幀,每幀一個渲染,加之音效,3D,動作,基本不會給你自我思考的時間。電影的關鍵作用是呈現,特點是high-definition,接受過程是被動的,導演編劇為你做好的一盤菜,你進了餐館,點了,只能吃下去。吃完,才有資格回想味道怎麼樣。這就是所謂的熱媒介。
小說、漫畫是抽象的載體。每個文字都存在留白,很多細節需要讀者自己去在腦海裡填寫。文字的關鍵作用是感受,特點是low-definition,接受過程是主動的。作者只是為你準備菜譜,你要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常識作為原材料,根據自己的口味加油鹽醬醋,做出自己的料理,再吃下去。這就是所謂的冷媒介。
因為這種載體形式的不同,電影根本不能代表原著,也沒有義務傳達原著精神。他只是原著的衍生品之一。可以是娛樂向衍生品,也可以是學術派衍生品。導演和編劇當然被允許夾雜自己的理解。他可以理解的跟你不同,但是他是傳達給你的,應當是一個重新解構原著的角度,一個重新做好的一道菜,而不是給你看原著的複製版。所以,你不能因為一個原著的好壞,去判斷一個電影的好壞。我可以不喜歡你說的故事,可是我可以欣賞你詮釋的方式。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一部原著只能有一部電影,所以大家認為一部電影即是原著的唯一解釋權,從而百般挑剔。如果一部原著被翻拍過上百遍,可能觀眾們,也能很安然的把電影當做獨立於原著的藝術品來欣賞。導演、編劇的價值,也能更好的脫逃出原著的陰霾,被自由的發揮出來。
好的改編,就像一個健全人格的人,不卑不亢,不討好也不孤傲。把故事娓娓道來,給你新鮮的詮釋角度,但是不試圖強姦你的視角。
好的改編,也像是一道淡雅獨特的菜,食譜在,原料在,給你品嚐原料最原本的滋味,卻允許你根據自己的口味加鹽和胡椒。
所以,尊重導演對原著的理解,更加尊重你自己對原著的理解。如果碰到一拍即和的改編,那是一種幸運。碰到不喜歡的改編,就一笑置之,把原著扔給鄰座陪你看電影的那位。你跟TA,對一個故事的理解,可能比跟遠在天邊的大導演更容易有共鳴。
(附上兩張金庸老先生的照片)
-
3 # 陽光小可耐
近年來,各類翻拍劇層出不窮。《神鵰俠侶》已被翻拍了 許多次次,《倚天屠龍記》被翻拍了 n次。
翻拍之作中不乏精品,但大量的翻拍作品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甚至摧毀觀眾的情懷。
而觀眾也不再為此買單。
因為以前的版本在效果上,特技或者說技術上落伍了,需要新版本出現。
但這情況一般都是同一公司翻拍自己以前的東西,力求推出更好作品。比如tvb的一些金庸劇。
但同時最要命的是,翻拍可以不要一味的注水,多了些香豔情節,浮躁的影視製作環境,讓翻拍過於商業化,只重視其中的“掙快錢”,卻徹底忽視了文化的傳承和經典的領悟,快速成片快速上映成為了翻拍的熱潮。殊不知,慢功出細活。
我們或許會為情懷執拗,但更會向優秀的翻拍致敬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原著黨,我個人感覺,翻拍金庸小說,忠於原著是最基本的要素,我首先是讀了原著,然後才去看的電視劇。讀原著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根據書中的描寫,在自己腦海中構築人物形象和故事場景,等到看電視劇的時候,就會希望自己曾經在大腦中想象的這些人物和場景得到還原,所以如果改編的時候,大量刪除或者增加原作情節,或者人物性格塑造的不到位,看起來就會很不適應。如果沒看過原作,你加戲或者改戲可能影響不會太大。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一點都不能改,小小改動如果不影響大體情節,不影響人物形象塑造,甚至可以讓故事看起來更連貫,是可以的,也是必須的,畢竟電視劇和小說不一樣,一點不差的按照小說拍,有時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現在編劇大多功底不是很硬,可能有些編劇都沒有通讀過原作,或者是泛泛的讀了一下,但是完全沒有將原著的內容融會貫通,這樣的編劇寫劇本的時候就不要瞎加戲減戲了,很容易搞砸,除非你有《指環王》編劇對原著的把握理解程度,以及改編能力,否則不要妄想你可以對原著大改特改還口碑爆棚!《指環王》的編劇從小是個指環迷,原著讀了n百遍,原著的一點一滴全部都在他的大腦裡,他雖然對原著大改特改,但是更加完美的突出了原著的精髓,所以拍的電影居然比原著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