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樸一與熊

    衝著地理位置,首選中大。

    私以為,在選大學的時候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城市,選城市,更重要。

    一,城市能給開拓你的眼界。

    目前我們擁有290多不到300個城市(地級市、副省級城市、直轄市)。大中小城市能給人的環境、經歷是不同的,學生時代需要的是更開闊的眼界。

    你在北上廣深每天都有新鮮的事情發生,大學四年你可能只是瞭解這個城市的1%。但你換一個四五線小城市,可能建成區就十多平方公里,城市主幹道都屈指可數,你不到一年可能連每個小巷子有個什麼館子都一清二楚。

    在一線城市和少數二線城市,你可以看到世界水準的美術展、商品展,而這在大部分城市是十分稀缺的。

    拿我們以為最常見的演唱會來說,比如,我在同一個時間,在大麥網上搜演唱會,上海、北京等城市,能搜出兩三頁甚至三四頁,有將近上百場。其中不光有我們熟知的大大小小華語歌手,還有很多英語甚至小語種歌手的演唱會,但是在其他大部分城市演唱會是個位數甚至是零。

    有句很俗的話叫: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但人的眼界往往是因為身處的環境、經歷所決定的。

    二城市的學術資源最為集中

    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

    先看學習資源,由於城市發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學術資源分佈的不均衡。舉個簡單例子: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後面我們分別簡稱上交、西交。

    上交、西交其實是一家。1956年時,因大局需要,交通大學開始從上海徐家彙搬遷到西安。最後,除了造船系、起重運輸機械系以及小部分專業方向沒有搬遷外,大部分都搬到西安。再後來,就成為完全兩所不同的高校:上交、西交。

    也正因為,大部分都搬到了西安,所以,西交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實力都在上交之上。

    但時至今日,各類大學排行滿天飛,但上交不光逆襲西交,而且基本在大陸高校能排在前5,西交雖然還是大陸最頂級的高校聯盟C9成員,但排行榜排名則已經在10名甚至15名之後了。

    有些科研中用到的實驗儀器只有少數城市的大學或者研究機構有,如果在研究中要用只能到這些城市去,類似情況在科研中十分常見:

    當然,在同一個城市,如果要考研、考博,與心儀的導師混個臉熟的機率也會大得多。去蹭課、聽講座也會更方便。比如,你在上海碰見一名中科院院士的機率比在河南要高六七倍。

    三,城市決定了個人能獲得的財富上限

    談錢,顯得俗,但大部分人最終是要找工作、就業,賺錢餬口養家。這點在城市上的差異更明顯,也更值得大部分人重視。

    首先,越是大城市,能提供的實習、兼職崗位越多。如果你是學金融,那麼最好的實習崗位只能去北京、上海,或者再算上深圳。如果學IT,去北京、杭州、深圳肯定沒錯。學傳媒,同樣北京、上海、廣州有著最好的實習資源。而且早在10多年前,在上海外企實習,每天實習工資都能開到100多塊。

    重要的是,一個城市決定了能提供一個行業最好崗位的情況。

    同樣是在網際網路行業,你在北京、上海、深圳能輕輕鬆鬆找到一個年薪二三十萬的工作。但你在很多省找到一個有名氣的網際網路公司都很難。同樣,回到一個小城市,哪怕你學的是最熱門的金融,可能也只能去坐櫃檯或者做信貸員;如果你學了人工智慧,那可能只能去當網管,或者去修電腦。

    最終,城市決定了一個城市所有人所能獲得財富的上限。網上流傳的3000萬以上房產成交量城市排名,也印證了這個道理。

    城市對人生髮展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用。上大學能讓我們以最低成本融入一個城市。所以,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切莫忽視這個因素。

    如果要給一點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那麼,一家之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教育資源豐富,同時還是中國最好的城市;南京、西安、武漢,擁有北上之外最多的大學,經濟發展可圈可點;杭州、重慶、天津、深圳、廈門、合肥、長沙,要麼在教育資源,要麼在城市發展上,都超出全國平均水平很多。

  • 2 # 紅紅火火首條號

    所問的問題務必描述準確,否則讓人摸不著頭緒不好做出回答。

    像這個問題裡所說的,中大,夏大,山大就很讓人猜悶兒,所以看回答裡出現選“胸大”就一點也不值得奇怪了,依我看,哪位高人若再整出一個“冬大”來也是順理成章的錦上添花啦!

    高等教育怎麼說也是個“高大尚”的話題吧,和她有關或沾邊的問題,咱怎麼地也得文化一點好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怎樣的生存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