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千三百多個使用者名稱

    自秦皇一統天下以來,曹丕是第一個敢篡位而得善終的人……哪怕是董卓這般跋扈的人物都沒說廢皇自立……

    老人家經歷過漢朝輝煌的時期……都怕當王莽啊……

  • 2 # 賓王后裔大慧

    在曹丕繼位的時候,劉備已經死了,東吳也發生了內亂,蜀漢與東吳的聯盟名存實亡,天下的格局基本上已經確定,曹丕因此沒有了顧慮,再說曹操死了,曹丕再打狹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牌已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沒有人會買他賬的,而劉協在他眼裡已失去了利用價值,他羽翼已豐,本身就有稱帝的想法,要證明他有能力超越他老爸曹操的也只有走這條路,於是他撕破了臉,透過稱帝來明確他在曹魏的身份,從而正言順的確立他在曹魏的統治地位。

  • 3 # lun真

    首先。這個問題在三國曆史上很常見,曹操終其一生,不敢稱帝。原因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是因為沒有得到士族的認可。雖然潁川士族荀氏一族在曹操手下效命,但是,荀氏代表人物荀令君並沒有支援曹操稱帝。而是希望曹操做周公,平定天下之後,將天下讓給漢室。曹操的一些自保做法。比如衣帶詔事件。殺了大批士族學子,也讓士族寒心。在當時那個社會,投靠士族才有官做,而曹操唯才是舉。徹底打亂了士族做官的一種結構。所以。在沒有取得士族支援之前。曹操不敢稱帝。

    但是。曹丕不同,在當時。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漢室已經日漸垂危,明白人都已經慢慢接受了漢室不保的這個事實,加上曹丕在當時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士族的政策。比如九品正中制。讓所有計程車族都能做大官。而一些出身寒門。即便有才能的人。也只能做小官,所以。曹丕的做法得到士族支援。所以才敢稱帝。

    曹魏後期司馬炎敢稱帝。正是將曹丕籠絡士族的辦法全部學會,加以改良,讓士族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 4 # 趣解囧說

    曹操一手建立起一個帝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統一北方,定都許昌,但終其一生都沒有稱帝,只能“挾天子以令諸候”,無天子名,但行天子權,原因在於:

    一、曹操出身低微,是宦官子弟,未得到廣大士族的認可,沒用“挾天子以令諸候”的招牌,曹操難以統一北方;

    二、東漢三國時期的統治基礎是得到廣大士族的認可,在沒有全面得到廣大士族認可的前提下,曹操不敢冒然稱帝;

    三、經過幾百年的劉漢統治,民心對“漢”是有感情的,曹操稱帝容易產生內部不穩;

    四、經過曹操幾十年的“挾天子以令諸候”,劉漢日漸式微,及曹操的“抑士族崇能力”的政策,民心漸變,為其篡漢奠定基礎;

    五、曹操晚年以行天子之實,但為了不要留下篡漢壞名聲,就留給其兒子來完成了。

    而曹丕敢把劉協趕下臺,原因在此:

    一、經過曹操幾十年的實際統治,整個情況已經發生質的變化,為曹丕稱帝打下堅實基礎;

    二、曹丕上臺立馬改變曹操的“抑士族崇能力”的政策,極力籠絡士族,取得士族的支援;

    三、劉備在益州打著“漢中王”的旗號,嚴然他就是漢室正統,劉協已變成無關緊要了,北方地區人民都知有魏不知有漢了。

    基於以上幾個方面,曹丕篡漢稱帝水到渠成了。

  • 5 # 曉評三國

    一、古人喜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此來得到指導,可是取代漢朝,卻只有失敗的例子,沒有成功的例子。王莽取代漢朝這麼多年,仍然被漢朝復興。曹操也許認為王莽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太心急,所以曹操選擇做周文王打基礎,而不是周武王建新朝。

    二、曹操在公元216年稱王,按照程式,稱帝是情理中的事情。但是,在隨後的幾年,劉備給曹操以非常大的震動,逼迫曹操不得不親自應對,不惜親征,直到去世前仍然在忙活。曹操沒有稱帝的時間。

    三、曹操是個講究實用的政治家,他不會單純去追求皇帝的虛名。況且如果曹操稱帝,就必須排演一套稱帝的程式,年老的曹操並不想受套路縛束。而且,如果曹操稱帝,必須封官許願,曹營的整個狀態就會進入相對懈怠狀態,當時曹操和劉備戰事焦灼,曹操當然不想為稱帝分心,更不想讓軍心鬆懈下來讓劉備有機可乘。

    也就是說曹操不是不想稱帝,而是遇到了不合適稱帝的時間。但是,曹操死後,曹丕面臨著完全不同的形勢。當時,關羽被東吳偷襲導致荊州丟失,自己也被殺,東吳和蜀國的矛盾空前激化,戰爭一觸即發。曹丕無論是渾水摸魚,還是隔岸觀火,他自己的處境緊迫的情況得到了緩解。曹丕自己缺少威性,必須藉助曹操的威性,而當時時機很好,他剛好趁機稱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耳其會將到手的S-400交給美國還是退給俄羅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