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生無憾事
-
2 # 南葉塵客
太平天國自1851年金田起義到1876年最後一隻太平軍隊的最終覆滅宣告著太平天國的結束,但是在很多學者看來天京陷落,標誌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悲壯的失敗了,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
我們先來看下天京陷落的攻防戰,1862年5月底,湘軍進駐雨花臺後,太平軍組織的天京破圍戰與“進北攻南”計劃均遭失敗。1863年6月雨花臺失守,1864年3月天京合圍,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7月3日,地堡城被攻佔。至此,城外據點盡失,天京保衛戰進入最後關頭。在7月19日清軍掘地道轟塔太平門城垣20餘丈,清軍蜂擁而入,太平軍與其鏖戰三個多小時,最終寡不敵眾被破城,在突圍中章王林紹璋戰死,洪仁發死於亂軍之中,洪仁達被俘遇害,至21日,城內太平軍將士萬餘人,全部壯烈犧牲,兩年多的天京保衛戰,太平天國英雄們艱苦卓絕的鬥爭,表現了農民革命優秀人物的偉大犧牲精神,天京陷落,標誌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悲壯地失敗了。
那麼為何會認為天京陷落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標誌,一是因為太平軍佔領南京後改名為天京,作為太平天國的國都,而天京陷落,洪秀全病逝,這就好像一個國家最高領導人沒了,然後國都也被人佔領,那距離國亡也沒多久了,二是因為天京的地理位置,南京(天京)的地理位置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依據南京,太平軍,進可北上天津直逼北平威脅清政府,退可據長江天險進行防守,而當時太平軍主要戰略是北伐和西征,天京可以說是兩路軍的一個跳板,假如這兩路軍失敗還有後路可以撤回,而且無論是糧草還是兵力支援都可以快速的抵達戰場,而天京陷落之後,北伐和西征軍就失去了據點和相應的物資支援,另外就是在天京事變中,大批中高層領導人物的死去,使得在指揮層上出現斷層,缺乏具備威嚴威望的領導者,事實也證明,在天京陷落後的八年後,在1872年,石達開餘部李文彩部在貴州大塘覆滅,這是最後一支可以查證的使用太平天國旗號的反清武裝,所以以天京陷落作為標誌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也是無可厚非的
回覆列表
有些學者認為,天京陷落,意味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結束。即太平天國從1851年金田起義開始,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國都城天京陷落。
1862年5月底,湘軍進駐雨花臺後,太平軍組織的天京破圍戰與“進北攻南”計劃均遭失敗。1863年6月雨花臺失守,1864年3月天京合圍,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7月3日,地堡城被攻佔。至此,城外據點盡失,天京保衛戰進入最後關頭。7月19日,終於陷落。
天京陷落,標誌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悲壯地失敗了。
其實,天京陷落後,長江南北,依然有數十萬太平軍在浴血奮戰。
長江以南的太平軍餘部,以侍王李世賢,康王汪海洋部隊為主,自廣東入福建,在漳州一帶堅持鬥爭。但好景不長,1865年漳州陷落。餘部譚體元部向廣東方向突圍,在1866年初於廣東梅州被肅清。它的失敗,標誌著太平天國力量在長江以南的喪失殆盡。
長江以北的太平軍餘部,扶王陳得才自西北迴救天京的夢想落空,在安徽霍山兵敗。當時。陳得才部隊中,遵王賴文光部仍大致完整,賴文光與捻軍合作,將餘部太平軍和捻軍合併為新太平軍。賴文光被推為首領。採用易步為騎,靈活機動的戰術,將新太平軍改變為一支兇悍的騎兵部隊。該部隊於1865年殺清軍名將僧格林沁。後來,東捻軍於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鋪覆滅,賴文光英勇就義。西捻軍於1868年8月16日在山東徒駭河被李鴻章淮軍消滅,梁王張宗禹渡徒駭河不知所終。它的失敗,標誌著太平天國力量在長江以北的消失殆盡。
史料記載,最後一隻太平軍是1872年4月,石達開餘部李文彩部在貴州大塘覆滅。此部的覆滅應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結束的標誌。
其實從天京事變開始,太平天國運動就可以說失敗了。領導層公開內訌,軍事上東王,北王被殺,翼王出走,損失慘重不說,精神和思想層面的損失才是最嚴重的,天京事變的惡果不是軍事兵力的銳減和戰鬥力的下降,也不是土地的喪失,而是神話宗教體系的崩塌。
從這個轉折點開始,太平軍在各路戰場全面處於下風。被剿滅只是時間的問題。
個人來看,我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在天京事變發生後就已經結束了,而不僅僅是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