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方851
-
2 # 中年瓶頸哥
大和號戰列艦(英文:Battleship Yamato),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一號艦,大和號戰列艦所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舊日本海軍所建造的最大一級戰列艦,也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級戰列艦。該艦裝備有3座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口徑艦炮以及各種副炮和對空機關炮,全艦覆蓋大量裝甲,艦身的重要部位都能經受460毫米大炮的轟擊,其煙囪也在開口處和側面裝上了蜂窩狀鋼板和防護裝甲。大和號戰列艦於1937年11月4日開始動工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2月16日服役,1945年4月7日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
-
3 # 龍行軍武
大和號戰列艦,是二戰時日本傾全國之力打造的超豪華旅館,效能強勁,戰果少的可憐。
大和號戰列艦是二戰時日本海軍建造的噸位最大的戰列艦,該艦裝備的9門460毫米主炮,在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服役之前,是世界上口徑最大,威力最強的艦炮。該型戰列艦滿載排水量72810餘噸,光裝甲就重達22895噸,可在20-30千米的地方,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的轟擊。這麼一艘前所未見的戰列艦,需要2415人才能操作。可以說,大和號是二戰時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人為大和研製了世界上當時口徑最大的戰列艦主炮94式45倍口徑460毫米大炮,大和號一共安裝三聯裝炮塔共計9門,採用前六後三的佈局,一座三聯裝炮塔總重高達2774噸,相當於兩艘沒有滿載的056型護衛艦。而且這門炮的射程超遠,最大射程超過42千米。而且大和號9門主炮同時開炮,光後坐力就達到了8000噸,日本設計師想盡了各種辦法減輕後坐力的影響,這才保證了大和級戰列艦可以同時開炮,不然光後坐力就可以將大和號撕裂。
除了主炮威力強大,大和號還裝備了60倍口徑155毫米艦炮12門,後來改裝拆了2門,12座雙聯裝24門127毫米艦炮,156門25毫米防空機關炮,還有兩挺2聯裝機槍,還能搭載6架水上飛機,可以說是武裝到了牙齒。
除了火力強勁,其裝甲也特別厚,尤其是炮塔正面炮盾最大厚度超過650毫米,這是人類軍事史上製造的最厚的鐵質裝甲。大和號戰列艦的其他裝甲防護帶,都帶有20°傾角,尤其是在動力系統防護的裝甲帶更厚。為了應對日漸嚴重的空中威脅,日本人加強了艦船甲板的強度,據試驗表明,大和號的甲板可以防護從3355米高空投放的500千克炸彈的攻擊。大和號防護唯一失敗的就是其魚雷防護效能。
為了增加抗沉性,大和號戰列艦艦體細分為1147個水密隔艙,其中有1065個設置於裝甲防護帶下方。設計人員將所有的汽輪機、鍋爐和輔助動力系統都安裝於相互獨立的隔艙內,最大程度的保證艦船在受到損傷後,不至於一處漏水就全軍覆沒。
為了能夠賦予大和級戰列艦高速機動效能,日本為其裝備4個蒸汽鍋爐,最大馬力15萬噸,能夠驅動這艘滿載7萬噸的鉅艦以27節的高速在海面上飛馳,從而搶佔有利位置。
可以說,在二戰大和號剛剛誕生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一艘戰列艦可以在單艦火力上與其媲美,也沒有如何一艘戰列艦在單挑的時候能夠贏它,可以說,它是與美國衣阿華級相媲美的戰列艦。
可惜,二戰是大炮鉅艦終結的年代,大和號的戰果少的可憐,最多擊沉過一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這還是日本人吹噓的,這和日本人戰前的設想相去甚遠。到二戰末期,可憐的大和號甚至沒有足夠的煤油開動,最終在沖繩戰役當中,被美國海軍擊沉。
-
4 # 381嗑藥炮警告
出兵沒看懂,大和編制是2200人,實戰大概2700人以上。如果你說能運送多少士兵我就不清楚了,戰列艦也不是幹這活的。
效能方面自己百度就行了吧,簡單來說噸位火力防護第一,速度相對較慢,穩定性好,舵效好,防空一般(相對德意來說也不錯了),大和作為一艘戰列艦(對炮)毫無疑問是最強大的,但綜合性能(幹雜活)在二戰環境就顯得不如衣阿華了。
-
5 # 帥的不明顯呃
大和號戰列艦 艦首與前甲板 “大和”號艦首的最大特點是呈球形。這種球狀艦首處於水線下約3米的地方。對於這 樣的艦首,當時既無現成的理論可以遵循,也還沒有充分的論證,是由日海軍技術研究所通 過試驗水池的船模試驗資料決定下來的。建成後,經過試航也證明這種艦首具有明顯的優越 性。 球狀艦首內裝有水下聽音器,與今天的艦首聲納頗有些相似之處。“大和”號因採用了 這種新穎的艦首,水線處約減少3米的長度,排水量節省30噸左右。那時,除日海軍的 “翔鶴”型航母、“阿賀野”型輕巡洋艦採用了些種艦首外,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美 國海軍的依阿華級戰列艦也採用了這樣的艦首。 “大和”號艦首在水線處深進,且垂直,上部明顯前傾,左右則象牽牛花狀張開。艦首 前端近似半圓形。這是日海軍戰列艦從未有過的形態。 “大和”號的前甲板也與眾不同,其內側的細腰部呈曲線狀。其形態與美海軍的依阿華 級艦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艦(33節)顯得細長,而巨型的“大和”號卻肥碩多了。 從艦首 前部到旗杆處,有左右錨鏈筒,內側有一對小系纜樁,需回收錨鏈時,錨鏈透過導板到達後 面的錨鏈輪,並由帶2條螺旋鏈掣的鏈來固定。艦首部的兩舷,從前到後依次可以看到錨觀 察臺,防雷具用導索器、鋁球投臺(測水深)、導索器、繫纜樁等。 鋼質的錨甲板後是木質 甲板,一直延伸到後主炮旁。 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質甲板前端設有一個通風孔和一個升降口,而在後主炮前邊的擋風 板之後集中設定升降、通風口。這樣既可使後主炮前的甲板顯得光淨簡潔,又可利用通風筒 來減少主炮衝擊波的影響。 前桅樓、後艦橋及煙囪 “大和”號有2個艦橋,在煙囪之前(以下稱艦橋),是全艦的戰鬥指揮中樞。“大 和”號一改大型戰鬥艦艇艦橋過大的情況,完全從海戰實際出發,顯得十分簡潔。艦橋正面 的面積159平方米,側面積310平方米;採取二重筒狀結構,內筒中裝有各種線路和管道, 內外簡之間的夾層裡設有各種專用小室,外筒周圍則設有與指揮、探測有關的裝置。 為減少 衝擊波的影響,艦橋外面開口少,封閉而整潔。最上面是旋迴的主炮指揮所,內有九八式方 位盤,上裝潛望鏡式望遠鏡,下有15米測距儀。主炮射擊指揮所下是防空指揮所,在頂部 露天甲板上的防護轉板四周裝有多部高色雙筒望遠鏡。防空指揮所下是晝間戰鬥艦橋,也稱 第一艦橋。 其前面與側面有調風板和防護裝置。通常,艦隊司令長官及其司令部、艦長等指 揮參謀人員在此指揮戰鬥。下一層是作戰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觀察所、羅經室(即 夜戰指揮所)、下部觀察所和司令塔(實際是個通訊用通道,即通訊筒)等。 “大和”號煙囪之後是後艦橋,是預備戰鬥指揮所。 火炮實施前後分火射擊時,它也起 後指揮所的作用。 “大和”號採用單煙囪,其特點是,各鍋爐的煙道均曲折向後,與煙囪的某一部分相 接。煙囪也儘量向後傾斜,以避免排煙影響艦橋工作。為保證煙囪開口部的安全,在開口部 裝設一種蜂窩狀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徑180毫米的許多小孔。 有孔面積是無孔面積的 55%,另外在煙囪前面的傾斜部及側面裝有50毫米厚的防護甲板。這樣,煙囪的安全性大大 提高了。 主、副炮與高射炮 “大和”號以其巨型主炮聞名於世。3聯裝主炮3座,前部2座,後部1座。當時日海 軍對主炮口徑保密,稱為九四式身長45倍口徑的400毫米炮,實際是457毫米。 主炮炮塔 的旋迴部的重量約2700噸,相當於日海軍“秋月”型驅逐艦的排水量。炮塔防護盾的裝甲 很厚:前面650毫米,側面250毫米,後面190毫米,頂部270毫米,底座兩側560毫米。 炮塔後部裝有長15的測距儀,炮塔兩側前面及頂部前面均裝有潛望鏡式瞄準鏡。 上述望遠 鏡及瞄準具採用潛望鏡式的,是為了儘可能減少火炮衝擊波的影響。炮塔的俯仰角是+45 度,-5度,裝填炮彈時,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迴一週3分鐘。發射 速度,每分1。8發;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飛行90秒。 炮彈基數每門炮100發,每發炮彈 裝藥量330公斤。揚彈速度每發6秒,裝彈機械化。3座主炮樣式相同,都是由吳市海軍工 廠的艦炮部負責研製的。9門主炮苦指向一舷射擊,其後座力達8000噸。發射時衝擊波也 很強,為此日艦船設計部門煞費苦心。 副炮有3聯裝155毫米炮4座,分別設在上層結構的前面及艦的兩舷。這些副炮本是巡 洋艦的主炮,效能比200毫米炮還好。此外,還裝有127毫米高炮24門,25毫米機關炮 113門。整個軍艦像個奮起自衛的刺蝟,全身豎起了各種武器。 艦尾與後甲板 “大和”號的艦尾也有其特點。 該艦採用半平衡舵,前後配置,距離15米,裝在中心 線上(以往,戰列艦是平衡舵,兩舵並列裝在一起,易同時受損傷)。後舵大,是主舵;前 舵小,是副舵。因艦的慣性大,僅用副舵難以操舵,副舵對主舵起輔助作用。有厚甲板防護 的舵機室內有蓄電池、柴油機、油壓泵等設施,即使在動力電源切斷的情況下,主舵仍能工 作。 艦尾的形狀近似巡洋艦之尾,只是在艦尾後端面有個平坦的地方,這裡原計劃安裝水上 飛機回收裝置,後因故未裝。 “大和”號後甲板也較獨特。在後主炮後,有機庫、艇庫、艦載機回收及發射裝置等。 為避免火炮衝擊波的影響,機庫、艇庫等設施都在上甲板之下。 後主炮之後的甲板是鐵質甲 板。後主炮兩舷側的外伸部有隧道狀的艇庫。艇庫後兩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設有軌道,是移 動的小艇吊車在此起放小艇。 後部上甲板在艦尾處明顯低陷,造成一個近似長方形的槽,這裡是艦載機吊放暫存處, 槽前面有開口,通往機庫。 艦內機庫在後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個梯形的區域,在此區 域兩側可放置零式戰鬥機、水上觀察機各3架。槽兩側設有與上甲板同高的舷臺,舷臺上有 艦載機的發射裝置。此外,艦尾還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裝置等。 從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裡,日本海軍共建成戰列艦12艘。 其中“大和”號(還有 同型的“武藏”號)艦齡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厚,被譽 為無堅不摧、固若金湯的海洋鋼鐵城堡。因此,迷信大艦巨炮製勝論的日本海軍對它的期望 值很大,認為憑藉象“大和”號這樣的單艦威力就可馳騁太平洋,與美艦隊抗衡了。 然而, 在美航母特混艦隊的打擊下,“大和”號幾乎無所作為。它作為聯合艦隊旗艦參加了中途島 海戰,出師受挫,繼而投入馬里亞納海戰、萊特灣海戰,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最後於 1944年4月7日,作為第二艦隊旗艦(司令長官伊藤整一海軍中將),“大和”號率輕巡 洋艦“矢矧”號及8般驅逐艦駛向沖繩海區,企圖對登陸盟軍進行特攻。 但在航渡途中,遭 到美航母群的突擊,千磅航彈7枚,小型航彈數十枚,隨即沉入九州坊之岬附近的大海。 “大和”號葬身海底,標誌著帝國海軍從明治建軍起的70餘年歷史宣告結束,日本軍國主 義的末日也臨近了
回覆列表
拜託不要在軍艦效能問題上用“出兵”兩個字:鐵甲艦與海盜帆船不同,是蒸汽動力,不是用水手划船的。所以船上水手人數不用太多。而且其戰鬥力是用火炮門數,口徑,航速,裝甲厚度等標準來衡量的。船上水手只要能滿足各崗位操作即可,人越少越好,省出空間裝載煤炭淡水口糧彈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