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商院
-
2 # 牛熊交易室
先從道德譴責的層面來看,馬蜂窩到底有沒有損害到使用者的真實利益,答案是肯定的,不要覺得這只是一場水軍刷出的繁榮景象,作為一個線上旅遊網站,透過大資料向用戶推薦商家,推薦酒店,推薦旅遊線路,這其中不乏黑心無良商家,試問這種拿自己冒險的事有沒有可能發生,發生了誰來補救個人的利益。
再從公司的市場影響來講,馬蜂窩現在還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所以不會出現停牌檢查、股票暴跌,波及一大波無辜股民的現象,至多就是損害了自己公司的信譽,流失一些使用者。
事實上,引導灌水、刷流量、人工爬蟲等造假行為,是很多平臺創業初期的慣常玩法,這應該算是公開的秘密,否則沒有流量拿什麼吸引投資,沒有投資還怎麼繼續做下去,但是,將“抄襲”來的資料當作自己的核心資產來賣,確實有點不厚道了。
實際使用者流量遠比預估的要低,偏偏又要給自己的平臺做出巨大的資料;發展很久依然用著最老套的流量和平臺的運營模式,問題一旦被捅出來,也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馬蜂窩的問題不是隻此一家,實際上這只是現在網際網路環境的一個縮影,未來想要良好發展,還需要更規範的整治。
-
3 #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從目前來看,馬蜂窩還沒有拿出有力的證據予以反擊,給出的解釋更像是自說自話,比如,馬蜂窩稱,點評內容在馬蜂窩整體資料量中僅佔比2.91%,涉嫌虛假點評的帳號數量在整體使用者中的佔比更是微乎其微。
實際上,“抓資料”、“買評論”這種事情,業內人士都心知肚明,只是不捅破而已,放眼全國,哪個網際網路企業在發展早期沒幹點這種事情?只是這次碰巧被馬蜂窩撞上了,還偏偏在準備上市的重要節骨眼上。其實也不難理解,馬蜂窩作為UGC平臺,資料漂亮了才能拉到投資,刷資料不過是“正常”的運營行為,只是這次做得有點過火了,被人抓住了把柄。
但另一方面,馬蜂窩很明顯是被人針對了。正如前文所說,刷資料作為行業通病,大家都是很有默契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和《我承認,我們是有組織攻擊馬蜂窩的》這兩篇文章卻把這個問題曝光在公眾面前。
所以說,在這個事件中,沒有誰是乾淨的,也沒有誰是高尚的。不過,行業通病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或許有利於行業環境的淨化。
回覆列表
細思極恐的商業套路。馬蜂窩屬於旅遊服務業,在業內也算出名,競爭對手也是十分強大,攜程、去哪兒、飛豬、藝龍。同行競爭想要和和睦睦也是不可能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這一輩子即使只想在原地踏步,也要拼盡全力,他們是旅遊服務產業中的佼佼者,為了保住龍頭地位,一方面要保護好平臺的原有使用者,還要不斷吸引新的使用者入駐進來。他們必須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把使用者出門遊玩所要遇到的問題,都要考慮到,出門在外,無非就是做旅遊攻略,這其中包括了線路安排、餐飲、住宿。
的確需要一些遊客出來貢獻自己的遊記,換位思考一下,作為有意願打算出門遊玩的使用者,這些平臺上的攻略對他們而言相當有吸引力。可惜,平臺的遊記並不多,平臺就自己發力了,搬運競爭對手平臺上的遊記,我經常在各個旅遊服務平臺上看到同一篇遊記,平臺即使知道複製而來,也不會拒之門外,因為對平臺有利。
除了搬運遊記之外,平臺僱水軍搬運評論。這個就更過分了,服務業本就應該以服務和產品先發制人,既然搬運評論就能讓商家好評如潮,商家就不需要花精力去做產品和服務,只需要出點錢僱水軍就好了,要是平臺比你更操心你的業績的話,平臺還給你搬運水軍。很多人因為看了評論才進實體店的,最後發現並沒有想象中的好,平臺的公信力大概就是這麼一點點降下去的。
很多人就會說,公信力降低了,平臺最後是不是就做不下去了。這讓我想到了歷史書上的壟斷商業時期。這些企業以強大的資本擠走同行,最後市場一家獨大,自己掌握百分百話語權,這下就更不會顧忌消費者了,消費者又不得不用,只能吐槽吐槽,想想真的是一個糟糕的市場環境。
其實,這裡面始終都出現的一個角色,但是我卻始終不願意提及——水軍,他們可能就是太閒,想掙點小錢,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實則助紂為掠,害人害己。
思來想去,網際網路+傳統行業仍然是在野蠻生長期,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另一個角色的介入,國家,僅靠平臺自己監督自己真的是一個笑話,唯有法律制度的監督,才真正真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