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醫生老沈

    00後,指的是2000年到2009年出生的人,他們之中最大的22歲,最小的11歲,從初入社會、大學、高中、初中、小學不等,幾乎涵蓋了人生最重要的學習階段。

    他們每天早上六點起床,七點早讀,中午睡午覺的時間都要思考學習,晚上晚自習上到九點乃至十點鐘,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每天睡眠時間嚴重不足,許多人對未來的迷茫,對學習的困擾,讓他們覺得生活實在太苦了,甚至有自虐、自殘、自殺的傾向。

    雖然說這部分人群在整個00後龐大群體中還不算太多,但許多人已經有抑鬱傾向,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能夠從好的方面引導,可以讓學生積極向上,改善自身學習方法,但如果直接“黑化”、“墮落”,反而會走向深淵,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真正的抑鬱症患者,這也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所以,當下之際是要減輕學生負擔,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態,多多開展課外活動,要讓學生們在學習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學習不落後的情況下,讓自己活的更加多姿多彩一些。

  • 2 # 江二錄

    “妹妹很優秀,從小到大都很聽話,在初一初二一直是年級前幾名,後面生病後成績下滑,同學對她進行鍼對,有剛畢業的年輕老師因為一事對著同學罵她,對班主任說她的不好,之後她幾乎天天被班主任喊去辦公室。”

    這是我關注的一個抑鬱少年博主她姐姐的回覆。

    事情開始在一天,在wb上看到一個訊息:最後的道別,我們下輩子再見,對不起,這一輩子活得這麼辛苦。配圖是一片樹影。

    前一條是:我已經準備好了。

    我開始關注她,我想知道她發生了什麼,我想知道她的結果會怎樣,我每天都會點開她的主頁去看,想看看有沒有新的訊息出來。

    一直沒有,直到昨天,我看到這一條評論增多,我點開評論,是她姐姐的回覆:我是博主的姐姐,妹妹因為在家中服藥後割腕自殺,後面被母親發現送往醫院進行治療,昏迷了近十天然後醒來,在五月一號在醫院樓梯間裡再次割腕後滾下樓梯,搶救無效,在五月二號凌晨五點23分正式宣佈死亡。近日剛辦完葬禮清點妹妹的遺物,看見各位給她的留言十分感動,謝謝各位的關心和鼓勵。

    姐姐又回覆了一條:妹妹很優秀,從小到大都很聽話,在初一初二一直是年級前幾名,後面生病後成績下滑,同學對她進行鍼對,有剛畢業的年輕老師因為一事對著同學罵她,對班主任說她的不好,之後她幾乎天天被班主任喊去辦公室。

    我想,這就是大概就是原因之一。

    我開始翻看她的wb,

    看看她發生了什麼。

    要開學了,好怕開學呀,又要面對那些人了,在他們看來我就是個想不開的怪物,他們總是問我,今天怎麼還沒死呢。真的只有等我死了他們才知道自己也殺了人嗎! “

    ”辛辛苦苦做五個小時的數學作業就因為全對就被說抄網上的,當著一百多人罵我,您讓我怎麼去學好

    別逼我了,討厭老師,討厭家庭,討厭學習,討厭人際關係,討厭生活

    學校學習壓力、老師同學的針對,人際交往,家庭關係......每一個都是讓她抑鬱的原因,每一個都讓她痛苦不堪。

    她還講了她噁心,難受,委屈,無奈......撐不下去的情緒。

    講了她去見醫生。我覺得這是她的自救。

    講了某個老師帶給她的光芒:經歷四大老師事件後,我越來越覺得為人師表這詞噁心,今早起來晚了,英語課沒上,我跟英語老師說起晚了,她沒有教訓我,而是和我說小女孩要多睡覺面板才好,但是學習也要好好學,放假抽時間看回放呀,以後早點休息喲,還好只是遲到我的課。英語老師給我帶來了光呀

    講了她遇到一些溫柔的人,以及對自己的暗自打氣:買藥遇見了一個很溫柔的醫生,逛超市遇見了一個很好的阿姨,吃飯遇見了一個很慈祥的老奶奶,買筆遇見了一個大方的叔叔,我會試著去相信這個世界依然擁有美好,會努力好起來的

    她深陷痛苦,依舊在努力自救,努力發現世間的美好,想讓自己活下去。

    只是最終痛苦太沉重。

    這個wb不再更新了,

    她姐姐說:

    老師被開除了,學生因為高考從輕處理,被記了大過,父母也知道自己的不對……這就是我們這些日子忙碌得來的結局,然後啊,我的妹妹就永遠睡著了。這個世界太紛擾了,這一切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有許多人都在煎熬。那個小女孩給我帶來了太多美好,我是姐姐,從小看著她長大,她的傷心難過我本都知道,直到初二開始,因為校園欺凌,老師針對,父母逼迫,再加上小時候她一個人就承擔起了許多,從小懂事。這些年她經歷的我都無法去想象,但我知道能把人逼死的事定是噁心至極。願這個世界再無校園欺凌,再無那些所謂為人師表,各位父母多體諒孩子,希望大家能看見曙光

    所以:為什麼抑鬱:

    糟糕的原生家庭:父母不理解,父母的逼迫,不溫暖的家庭關係,

    糟糕的外部環境:校園欺凌,老師針對。

    還有就是:自己太懂事了。

    青春期心理生理都在劇變著,對外部世界敏感著,好奇著,如果周圍一切很糟糕,那就真的太難了。

  • 3 # 你一定get不到的滑稽

    00後是當今時代的一個比較鮮明的象徵。有了00後感覺世界更加新穎多姿,更加年輕活力創造力更強了。那麼有一群年輕的00後也是揹負著他們那個年紀的壓力。父母會說:小小年紀的你有什麼壓力。錯,每個年齡階段都有相應的壓力,如果不正確面對他們,他們就會形成疾病,侵蝕孩子的心理。由此看來,父母對自己孩子心理狀況的不重視不開導不交流成為一項。第二,00後的孩子正直青春,情竇初開。然後自媒體時代也欣起。孩子們刷著短視訊,看著一對又一對的情侶。心理想著自己為什麼沒有人喜歡,想著想著慢慢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階段,久了父母不交流,朋友打壓,就會形成抑鬱症。第三,00後孩子也是比較早熟的,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也別具一格。由於短視訊欣起,看著網路上的人穿金戴銀,再看看自己的家庭,也會陷入深深的自責與怨天尤人。攀比也是比比皆是,如果滿足不了自己內心的虛榮,也是覺得自己沒用,加上朋友的諷刺,你會發現,自己真的也抑鬱了。其實這個世界每個人都一樣,都有生老病死的一天,好好生活,多大能力辦多大事,好好提升自己,才是正確的可行之道。

  • 4 # 生活來點心理學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對於心理疾病的報道和普及正在變多,以“抑鬱”為代表的各種心理疾病的概念也逐漸被越來越多人所瞭解。而大眾對心理疾病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這又促進了更多的患者放下包袱、敢於承認。這樣的良性迴圈是我們感覺到“患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

    但是與此同時,人們對這些心理疾病的理解實際上並不深入,會傾向於用已知的經驗去做聯想和判斷,因此心理疾病也面臨著被“標籤化”的尷尬。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些“患者”中,不乏那些並沒有分辨清楚負面情緒和心理疾病之間界限的人。

    這讓小編想起Papi醬之前的一個視訊,開篇第一句話是:“朋友們,這年頭你沒個心理疾病,你好意思出門嗎?好意思上網嗎?好意思自稱Fashion嗎?”

    人們喜歡給自己貼標籤是很常見的,但現在這些標籤已經從“我是白羊座,我是O型血” 變成了 “我抑鬱,我焦慮,還強迫加自閉”了。

    心理疾病似乎變成了新的流行,這些愛給自己貼心理疾病標籤的人們,早上起床要想的第一件事再也不是今天要穿什麼衣服了,而是先要想想:

    今天打算得個什麼酷炫的心理疾病好呢?

    我們也不能否認,這樣說的人,也許有一部分確實也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困擾,但更多的人其實是“利用”了目前大眾對心理疾病的接受度開了一個可大可小的玩笑。但是當人們拿它開玩笑時,有人卻在揹負這些玩笑的代價。所以小編今天想跟大家一起聊一聊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給自己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以及這樣做所帶來的影響。

    一、為什麼有些人會願意“認領”心理疾病?

    1. 將心理問題“浪漫化”(Romanticization)

    心理問題的“浪漫化”,即指人們認為有心理問題是迷人又炫酷的體驗。在心理學進入流行文化之後,各類心理疾病與先鋒藝術、文藝創作緊密結合,成為了審美的一部分。

    而媒體對於名流、藝術家患精神疾病的報導,也使得不明真相的群眾覺得,是精神疾病讓這些人出類拔萃,能夠書寫、描繪或演繹出不一樣的作品。

    小編很多朋友都跟我說過,他們對於心理疾病患者的印象基本來自於《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頗具科幻主義色彩的暢銷書。

    也有很多人,包括小編在內都曾被自閉症兒童的天才畫作所感動,認為自閉症兒童內心有一片不受拘束的幻想空間。

    在這樣的語境下,人們當然看不到自閉症中2/3的患者無法獨立生活,3/4的患者智力發展遲滯。心理問題背後嚴肅的、代表苦痛的意義被遮掩,且被蒙上想象中美麗的外衣。

    異常甚至病態,在很多人眼中變成了“天才”或是獨樹一幟的標誌。人們通過給自己貼上心理問題的標籤,表達著自身對於獨特性的需要。

    2. “我也有”心理疾病(“Me-too”mental illness)

    在追求獨特性的同時,人們也在追求認同感。

    人類學家認為,人們會選擇用其所處時代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衝突與痛苦。當媒體或專家們將某一心理疾病的症狀引入公眾視野(包括我們所做的心理科普),人們便會選擇這些症狀進行自我表達。

    Ethan Watters在《像我們一樣瘋狂》關於厭食症的章節中寫道:

    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去診所求助的厭食症患者大部分已經聽說過這一疾病,知道它的症狀與常見病因。他們本身對此心理疾病有符合其典型症狀的期待,甚至抱著“嘗試看看”的心態去表現出這些症狀。換句話說,人們通過“患厭食症”這件事,來彼此競爭或抱團,尋求在群體中得到認同。

    給自己貼上心理疾病“標籤”的人們,也許有著相似的訴求:

    以當今時代流行文化所能接受的新形式——聲稱自己患上某種心理疾病(甚至真的逐漸發展出相應的症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負面感受,並獲得其在特定文化圈層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二、心理疾病有風險,“認領”需謹慎

    比起有心理疾病就被當成“神經病”的年代,如今大眾對於心理疾病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這一部分也要歸功於心理疾病名稱與術語的普及。

    研究表明,對於真的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來說,準確地使用心理疾病標籤會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幫助。

    心理疾病的科普也有助於人們接受“他人有心理問題是可以求助的”這個事實,而不會對此避而不談。

    然而凡事矯枉過正則容易跑偏。以隨意的態度聲稱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甚至將心理疾病作為玩笑或談資,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後果:

    心理疾病簡單化隨意給自己貼心理疾病的標籤,會強化大眾對於心理疾病的浪漫想象,使得人們對於心理疾病的理解過度簡單化(oversimplification)。比如,人們可能會誤以為抑鬱症只是情緒不好、對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趣,而沒有認識到真正患抑鬱症的人會有一系列情緒、認知、飲食、睡眠與軀體症狀,並有較高的自殺風險。應對方式隨意化隨意給自己貼心理疾病的標籤,也會讓大眾對於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所應採用的應對方式產生理解偏差。如果我們濫用“抑鬱症”來自我標籤,當我們發現自己“說振作就真的振作起來了呢”的時候,不免也會想當然地認為,其他稱自己患有抑鬱症的人,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好起來。但如果真的對患有抑鬱症的人說“振作起來”,對方很可能會感覺更糟。

    此外,我們還想說明的是,通過網上的自測題發現自己在某些心理疾病的量表上得分較高,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做出自我診斷,認定自己患有某種心理疾病。

    事實上,自我診斷是非常危險的。心理測試可以幫助我們評估自己的心理健康風險,理解我們的情緒狀態,而只有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才有資格作出診斷。

    心理類標籤逐漸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像是新的星座、血型、各種人格分類一樣。

    樂觀來看,流行文化接納心理疾病,意味著人們願意瞭解它,願意通過這些標籤來了解自身。

    但這些標籤代表的是真的疾病,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也實實在在經受著痛苦。這值得且需要我們嚴肅對待。

  • 5 # 覺醒人生2020

    朋友,你好,心理精神問題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內心充滿了負能量(錯誤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就會糾纏來宇宙人生中更多的負能量來障礙自己,導致思維和情緒不受自己的控制,總是往負面的方向去想,從而加劇內心的痛苦,內心的痛苦又再次加重軀體症狀,這才是目前所有得心理問題的根源。所以想徹底解決心理問題唯一的方向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正能量。

    相信你在生活中能發現那些內心非常正能量的人,每天都是很開心快樂的,那種快樂並不是物質生活條件有多好,而是內在精神力的散發。我們有時間可以多去做有利於他人、有利於社會的正能量的事,當我們把內心開啟,將自己的愛釋放給這個世界,我們就是愛本身,就是正能量體,那些負面情緒自然而然就跟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的內心自然充滿喜悅、快樂。說得再多也沒用,關鍵是自己真正去實踐,當你真正體會到了你才能更加相信,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前行。越去實踐越快樂,進入到正能量迴圈的道路上,人生將充滿健康、快樂、幸福!

    我是經歷過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痛苦的人,慶幸的是我遇到了能徹底走出來的方向(超心理學-量子力學+能量狀態理論),目前已經有好幾百人徹底走出來了,不管症狀有多麼嚴重,多麼難以忍受的痛苦,時間有多長,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可以徹底治癒。我所指的方向絕對是正確,就看你們肯不肯相信了,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正確的道路,因為心理問題真的真的可以徹底解決。一旦錯過了正確的方向,在這個錯誤觀念滿天飛的時代,想再遇到正確的方法真的太難太難了,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心理問題的人一直走不出來了。祝所有處在心理困苦中的人們早日擺脫痛苦。願全世界所有心理問題的人都能早日找到正確的方向,早日擺脫困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的人生!

  • 6 # 懂你一心理學愛好者

    我是心理學愛好者,正在積極備考心理諮詢師。我來參與分析這個問題。

    先不考究這個網友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根據,而是先假設它是一個真實正確的巨集觀問題。

    為什麼00後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得從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氛圍這幾方面去分析它的原因。

    00後這一代處在物質生活富足,勞動場景高度機械化和智慧化,網路資訊緊密聯絡的時代。正因為這樣,這一代人缺乏食慾,缺乏高強度的勞動,缺乏遠端運動鍛鍊,自然會造成身體機能執行障礙,從而反作用影響到心理精神正常機制,造成心理障礙。另外,這一代人正處在中國改革開放深化時代,各種創業、就業競爭加劇,會造成一部分的年輕人心理壓力山大, 這是造成這一代人大面積產生抑鬱症的最大原因。第二個方面的原因便是教育問題。現在中國的教育模式,表面上說是素質高教育,實際上行的還是應試教育模式,功利性特別嚴重,甚至有愈演愈烈趨勢。由於劇烈的升學競爭,也許得學校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教育,這也是造成抑鬱症大面積產生的重大原因

  • 7 # 米米湯姆

    一.家庭環境

    現在多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從小養尊處優慣了,承受不了一點點的委屈和壓力。他們覺得在家裡是自己說了算,到了外面也想別人以他們為中心,但是外面的人是不會慣著他們的。所以這種差異會讓他們覺得無比的沮喪,鬱悶,低迷。時間長了發展到抑鬱。

    二.社會環境

    學校的應試教育,職場的論資排輩。老師和領導垂青的都是表現優秀的人。這種情形下,比成績,比表現,各種攀比。處於劣勢的孩子,會被排斥孤立,漸漸變得不合群,不愛與人交流,自暴自棄自閉,這種負面情緒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抑鬱。

    三.其它原因有的孩子父母離異,從小生活在缺少關愛的環境中,從小缺少安全感,慢慢的就自我孤立起來,不願與人交流。什麼事情都是一個人面對,尤其是青春期,得不到家人的關懷與陪伴,慢慢的就滋生了消極抑鬱的情緒。

    所以對於00後的孩子,我們更要多一份寬容和大度,多一份重視和關懷,鼓勵引導他們積極向上。讓他們不再迷茫,不再彷徨,能夠身心快樂的成長!

  • 8 # 非我族類其心

    這個問題也許和生命的意義有一定的聯絡,這個概念通過許多相關問題體現出來,例如:“我為何在此”“什麼是生命䲁”“生命的真諦是什麼䲁”。在歷史長河中,它也是哲學,科學以及神學一直所思索的主題。前人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與意識形態背景下也給出了很多的多元化答案。阿爾貝·加繆指出,作為一個存在的人,人類用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來說服自己:人的存在不是荒誕的。

    生命的意義經常與哲學、宗教的存在、意識(自覺)、幸福等概念交集在一起,還會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領域,如象徵符號、實體論、價值、目的、道德、善與惡、自由意志(自願)、上帝觀、神的存在、靈魂、來世等。而與科學的聯絡的關係不那麼直接,科學在與之相關的話題上,一般會設定一定的背景與引數來描述與宇宙有關的先驗事實。

    一個另類的、以人為本、非宇宙非宗教學的問題是:“我的生命有何意義䲁”。關於生命目的與意義,一般認為,如果相信它是存在的話,它的價值大小與入世的深淺相一致。生命的意義及生命的目的是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雖然一般並不加以細分。

    哲學思考

    1

    每個人都會詢問這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䲁”在生活中遭受不幸的人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而即便那些成功者也時常會迷茫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䲁我們要探討的不是價值觀是什麼,而是生命的終極意義是什麼。顯然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不允許涉及宗教的,這將是一個迷人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不可說的哲學問題,任何直面這個問題的答案都難以服眾,我們只能繞個彎子,我只告訴你人性的原理和規律,然後由你親自去找到符合你的情景的答案。

    2

    現在是極為特殊的歷史轉折期,物質文明發展到這一步註定了整體的精神(信仰)缺失,靈魂空虛,物慾橫流,人們的精神墮入虛無主義,只能沉浸在金錢物質慾望和肉體感官刺激中,有各種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輕人也失去了純真的理想和純美的愛情。這絕不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劇,而是任何一種生命在發展程序中註定的悲哀。

    3

    我們生活在比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愛,有壞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一切都在比較中才能存在,沒有醜便沒有美,沒有失去便沒有得到。同樣,我們總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遠活著,我想人們同樣會像害怕死亡一樣害怕永恆,或厭倦永恆。

    4

    人生就是由慾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生命沒有終極意義。--不要輕易去否定。我們需要在最沉痛的世界觀裡重新審視當下總讓我們痛苦的慾望。

    人所執迷的慾望是如此虛妄、空洞、無聊,但我們卻並不容易不去執迷它。人誕生在這個世界是被迫的,生來就有的俗世的道德與競爭意識註定了我們的不自由。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觀是:生命的長度無需受制於肉體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快樂的需要而去自主選擇。

    5

    我們只需要一個我真愛的人和真愛我的人,在一起,我們的人生便圓滿了。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利,不是富足的生活,而是得到真愛。有一個人愛上你的所有,你的苦難與歡愉,眼淚和微笑,每一寸肌膚,身上每一處潔淨或骯髒的部分。真愛是最偉大的財富,也是唯一貨真價實的財富。如果在你活了一回,未曾擁有過一個人對你的真愛,這是多麼遺憾的人生啊!

    6

    生命的長度無需受制於肉體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美與快樂的需要而去確定。

    人具有死亡的權利。我們應當主張快樂人生,就是但凡在你活著的每一時刻你都是安寧與快樂的,如果你受到了生命中的重創,你評估這種創傷是難以挽回的,你可以自由地選擇死亡。死亡並不是邪惡的、可怕的,它是自由的象徵,沒有什麼比它更為高尚,更為美麗。

    如果這個世界接受“死亡權力”,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活著會顯得輕鬆愉快、安詳。它將擊垮一切陳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每個人也都因此真正平等!

    生命如藝術品一樣,不論其長短,都在生命的過程中彰顯著屬於他的奇妙意義。我的這段生命也許只是為了一段旅程,也許只是為了一段風景,也許只是為了一段愛情,這正是生命的偉大意義之所在。

    如何這樣,我們會發現,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處處充滿了生機、美和喜悅。

    7

    人生就是由慾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

    有一個年輕人在森林裡的伐木場工作,卻在都市裡租下房子居住,每天奔波於兩地,他說他喜歡燈紅酒綠、物慾橫流的都市生活,那讓他覺得生命的激情和熾熱,他的理想是做一名上流社會的人。金錢和名色的慾望已經讓他瘋狂了。我告訴他:你所想象的事物被你蒙上了神祕的光環,實際等你擁有它的時候,它會和你此刻握在手中的杯子一樣樸實。而他不能聽從我的建議。他深陷入慾望中,由此偏執,不能自拔。

    慾望的事物是一個發光體,充滿神祕和迷惑性,這是人們痛苦的根源。

    8

    最困擾我們的慾望,其一是愛情,其二是愛情中的性。而當我們所渴望的事物真的變成現實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它並非那麼華麗,有時還讓我們覺得充滿了極強的欺騙性。

    -所有真實的都是樸素無華的。所有激情的渴望和熱愛如果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那我們可以去抱有那份慾望。如果它給我們帶來了痛苦,我們一定要警覺它的虛幻性!

    9

    所有人的人生都是極度平凡的,你所看見的那些你未得到、你渴望得到的所謂的幸福,也極度平凡,不要被自己的慾望(想象)所欺騙。

    10

    人們對愛情的失望是因為人們參考了錯誤的愛情標本--世間多數人的愛情都是本能的或者是功利的。本能的愛情是男女之間在適當的青春年齡裡本能地互相吸引,這是一種純粹的自然規律,而沒有深層次的精神領域裡的和諧和心靈共鳴,它在暫短的時間裡擁有愛情的浮華,但沒有愛情的核心。而功利的愛情則是權利、財富渲染下的美麗假象。

    (摘錄自《重大人生啟示錄》 龔詠雨/著)

    人的生命總有一天會逝去,我活著的意義,就是讓自己在老年躺在病床上的時候,知道自己沒有碌碌無為的過完一生,不會因為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而感到後悔。

    偉人談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 ,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 愛因斯坦

    人活著的目的和意義就在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概念是毛澤東首次提出來的。——毛主席

    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馬克思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事業融入到為大多數人謀幸福的行業,那他享受的到的快樂就超過了普通意義的快樂,這種快樂的強度是普通快樂無法比擬的,它可以給人帶來強大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帶來特殊的高境界的精神享受。——馬克思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亞里斯多德

    如果我曾經或多或少地激勵了一些人的努力,我們的工作曾經或多或少或少地擴充套件了人類的理解範圍,因而給這個世界增添了一分歡樂,那我也就感到滿足了。 ——愛迪生

    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藉口。——羅曼羅蘭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 服務之中去。——雷鋒

  • 9 # 仗劍天涯陸

    近兩年,據統計,曾有自殘行為和自殺意念的孩子,比例越來越高,尤其是00後。

    這些狀況會集中在初、高中時期,正好是目前00後所處的階段,情況大多表現為抑鬱和焦慮狀態,到了大學,一部分會獲得緩解,少數孩子會變得更加嚴重。

    我相信一定有人會想:孩子們到底怎麼了?不愁吃穿,環境優越,怎麼竟會這樣?

    從孩子所處的環境,社會關係角度分析,無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1、親子關係

    一般我們會認為進入大學是新的開始,要比高中輕鬆自由,孩子們應該也會更開心。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大學生活伴隨很多的迷茫、自我管理失控、人際交往等困擾,加上如果在之前出現過情緒問題,則可能發展為抑鬱症患者,精神疾病也佔有一定的比例。

    最近有個案例,一位研一的學生,成績很不錯,就是總有自殺的念頭,理由是想以此報復父母。

    她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是父母讓她變成了一個學習機器,她牢牢的記得小學時候媽媽逼迫學習到凌晨的場景,她也不能原諒中學時爸爸劈頭蓋臉的辱罵……她最多的念頭就是如何讓父母痛苦,所以就不斷的想到死。

    這一類的案例看來是多麼的熟悉,因為見過太多這樣的孩子,從小學生到博士生,對父母極端的恨,即使已經成年仍然無法釋懷,其中導致精神疾病的也不在少數。

    在以往處理的青少年抑鬱案例中,都會發現一個極為明顯的因素,即親子關係,這一點會非常直接的決定孩子在青春期的情緒表現

    有一位十七歲的女孩曾自述,她從小學開始就覺得活著沒意思,因為父母的管教方式非打即罵。

    她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心事也不會跟父母講,因為她認為他們不可能理解她。她決定一輩子都要單身,絕對不結婚不要孩子,這樣才有可能等父母死了,自己獲得自由。

    後來跟孩子父母溝通的時候,他們說從來不知道孩子會有這些想法。之前以為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沒想到孩子體驗到了這麼多痛苦。

    所以說我們國家太需要教育了,但這個教育並不是給孩子,而是應該給予做父母的。

    過度的控制,極強的目的性,對孩子的內心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當中,與親子關係並駕齊驅的是父母的關係,很多發生過自殘的孩子,僅僅是因為父母經常吵架。

    很多孩子受訪的孩子,說成長經歷中對內心衝擊最大的事件是父母吵架。

    這可能是很多家長沒有想到的,因為大人的世界裡,總會有一些情緒失控,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自己應接不暇,根本是顧不上考慮孩子當時的感受。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夫妻關係必然在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親子關係,最後才是學習。

    如果反過來就非常可怕了,更可怕的是有太多家庭是這樣,所以才會造成越來越多的孩子變得抑鬱。

    很多家長因為教育觀念不同,經常為孩子而吵架,這會帶給孩子內心撕裂的痛苦。

    曾經有個初二的男孩,內心極度衝突,情緒壓抑到快要崩潰。

    他說爸媽動不動就吵架,還總是讓他評理,任何事情上父母都達不成一致。他回到家裡就會特別煩,多次想要離家出走,在學校根本學不進去。

    一個人內心成長的好,才能經營好自己的學習以及未來的一切。成長的好與不好,情感是最關鍵的環境。

    很多家長忽視家庭關係,將孩子的學習放在第一位,這樣結果大多不好。

    即使孩子壓抑的獲得好成績,人格方面也會造成缺陷。畢竟將來走去社會,婚戀與事業拼的都是內在的一切,而不是單純的學歷。

    很多悶悶不樂的中小學生,他們看起來缺乏活力,容易發呆;到了中學,壓抑的情緒往往容易爆發出來,極端的自我攻擊或者對他人的敵意;到了大學時期常常面臨更多壓力,很多極端的行為會在這個時期獲得實施。

    曾經有一位26歲的博士,因為覺得活得太累而選擇了自殺,他留下的文字裡寫著:我不太適應這個世界,不想再假裝,只想做我自己。

    有人說,好像看不出什麼大不了的事,怎麼就尋了短見?

    其實這一切都是抑鬱的表現,當一個人活不出自我,被他人的期待和社會標準過度捆綁,潛意識成長的動力就被徹底阻斷了。

    這種情況下,如果社會支援系統不足,特別是從父母這邊無法獲得支援,又不曾尋求專業的幫助,就可能陷入絕境,造成悲劇。

    對於過去年代的父母來說,關於教育常常是很有侷限性的,學校對於學生心理知識的科普也只是近些年才開始重視。

    有很多孩子對於“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表示困惑,父母和老師也難給出答案,會覺得這全都是胡思亂想。但有一部分孩子形成明顯的自殺意圖,正是卡在了這個問題上。

    其實每個人的心都會給出答案,人活著就是為了成為自己,為了獲得人與人之間的愛。這些都無法繼續的時候,心就會生病,就會抑鬱,就會不自覺的想要結束生命。

    這將為孩子受到抑鬱傷害,提供第一道堅強的防禦。簡單說來,為孩子活出他自己保駕護航,就能夠讓孩子遠離抑鬱。

    祝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幸福地成長!

  • 10 # 秀秀老師講閱讀與寫作

    00後.,正值風華正茂,青春Sunny的階段。他們是社會的希望,是家長的驕傲。他們應該像朝陽朝氣蓬勃,他們應朝露晶瑩剔透。

    然而近幾年我們時常會聽到他們中個別孩子因抑鬱而自殺,失去了年輕的生命。他們還沒來得及看看自己未來的模樣,還沒來得及打拼這個社會,就匆匆的離開了這個美好的世界。

    一.自身原因

    由於他們處在朦朧階段,有著成人般的思維,卻有著脆弱的內心。對事物分辨能力不是明朗,有的是自己封閉孤立的看法,時間久了,不喜歡和爸爸媽媽交流了,有些情緒埋在心中,日積月累,就是去了對正確事物的判斷。

    二.家庭因素

    現在這些孩子們早熟,自然也就涉及到情感問題。而恰恰他們處在情感和學業的矛盾之中,在他們看來,有了所謂的溫馨甜蜜是件幸福的事,有的因為愛而彼此鼓勵奮進,也有的為了愛而忽視學業,無論怎樣,對於家長而言這就是絕對不允許的,是不務正業。所以家長劈頭蓋腦給予威懾。由此造成了他們恐懼,焦慮,煩躁不安,精神萎靡。同時大量的學習,補課,題海戰術,成績的攀升和滑落背後,有著他們不安和躁動,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對父母沒了信任,這種情緒持續久了,就會導致抑鬱。

    三.學校原因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利國利民之本。所以對於學校而言,必須抓教育質量,在抓質量同時抓思想工作。他們這些孩子分別處在不同班級裡,學生之間攀比嚴重,比成績,比吃穿……難免讓他們和別人有了自卑,時間久了,不愛說話,不愛交流,變得孤僻,甚至心裡畸形突變,這是形成自閉症,也就是抑鬱的前身。

    四.社會原因

    現在國家注重學歷要求,大學畢業證成了就業門檻,也變相成了生存的前提,好的學識,高的學歷被收關注。但是終究存在著不同,世界上不存在著相同的事物,一定會有優劣,由於這些,給孩子們帶來了壓力,緊張的情緒無法排遣,神經高度緊張,即使考上了好大學,他也覺得生活沒啥意思,不就是工作學習吃飯睡覺嗎,這種消極情緒滋長久了,抑鬱就產生了。

    總之,對於00後的孩子們而言,就是生活在緊張,快節湊的時代。他們必須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必須學會堅強,必須要有樂觀心態,這樣才能積極面對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希望社會,學校,家庭能給孩子們適當的放鬆,適當的個人空間,讓他們不再抑鬱,不再茫然,讓他們健康無憂的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心理學家認為“越是優秀的人,越被身邊的人討厭”。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