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綿媽媽育兒
-
2 # 蟲媽養蟲寶
寶寶一般都是在生氣的時候,會出現一些用頭撞牆,打自己耳光抓自己等傷害自己的行為,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自殘”行為呢?
孩子的這種自我傷害行為跟大人認為的有目的性的自殘不一樣。寶寶有這種行為只不過是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一個表現而已。
寶寶不開心的時候,或者某種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心情比較憤怒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行為,是因為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不夠成熟,語言發展也沒那麼快,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沒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就只能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蟲寶四歲左右也會出現這種情況,發脾氣的時候就雙手抱在胸前,使勁抓自己的胳膊。一般這時候我都是等他慢慢平復他的極度緊張的情緒,安靜下來我再跟他慢慢談:1.告訴他這樣發脾氣,傷害自己沒有用;2.引導他說出自己內心感受和需求。現在蟲寶只要情緒不對勁的時候,我就直接提醒他,好好說就可以了。
所以只要孩子有這種行為的時候,家長不用特別緊張,也不用立馬去阻止他。咱們就耐心的等一會,等寶寶安靜下來了,再告訴他傷害自己的行為不對,也沒有用。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會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只要會表達了,就不會用行動來表示了。
”自殘“這個詞用得太嚴重了,一般6歲以前的孩子,最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是”自我傷害“,所以,“自我傷害”用來形容孩子的行為更為合適。
記得有一次放學的時候,到幼兒園去接大寶,正好看見他們班裡有一個男孩子用自己的頭去撞地板,幸好老師眼明手快,拉住了那個小男孩。後來男孩的媽媽上來了,那個男孩看到媽媽,估計是害怕還是怎麼的,從地上起來,跑到牆壁旁邊,試圖用頭去撞牆,被趕過去的媽媽和老師一把拉住了,才避免了一場傷害。聽老師說,因為其他兩個小男生不跟這個小朋友一起玩,那個小男孩才試圖用自我傷害的方法懲罰自己。當時,老師和家長也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有這麼過激的行為?其他小朋友不跟自己玩,大可以自己玩自己的,為什麼要去傷害自己呢?媽媽也很擔心:孩子再大一點,如果出現更嚴重的過激行為,要怎麼辦?要怎麼樣去教育孩子不用這麼過激的行為呢?
對於孩子自我傷害的行為,父母要有一個觀念就是:防患於未然。
瞭解孩子產生自我傷害行為的背後原因孩子不知道怎麼樣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感到傷心、感受到外界的傷害、感到焦慮等的時候,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於是想透過行為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
當孩子感到無助時。當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無法得到外界的幫助時,為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又無法將這種無助發洩在別人身上時,就會對自己產生極端的做法
當孩子感到傷心、難過,或者身體上和心理上有什麼不愉快時。因為沒有及時得到大人的關注,就想要透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獲得父母或者老師的關注。
當然,引發孩子傷害自己的原因還有很多,而且很複雜,孩子想要透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尋求幫助和安慰的方式,並不是一朝一夕發生的,因為大人對孩子平時疏於關心,或者沒有意識到孩子以前很細微的傷害自己的行為,最終會導致孩子發生更大的傷害自己的行為。比如,文中提到的那個男孩。
怎樣疏導和減少孩子自我傷害的行為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當孩子有過激行為的時候,及時將孩子帶到一個相對獨立安靜的空間,待孩子冷靜下來後,與孩子像朋友一樣的聊天,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只有知其然,父母才能找到對應的解決辦法。
給孩子製造一個工具包。這個包裡可以放孩子喜歡的動畫片裡的人物形象,可以是故事裡或者繪本中的人物形象,或者任何你能想到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以用來激勵孩子,可以讓孩子看到這個東西就能平靜下來。
給孩子尋找另外的發洩渠道。比如,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告訴他/她不可以傷害自己,但是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式發洩心中的不滿,比如:剪紙,塗鴉,打枕頭等,這些方式不會讓自己受到身體上的傷害。
當然,解決孩子自我傷害的行為,並不是立馬有效,有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傷害自己的行為會慢慢的變少,但是,有的孩子中間也許會有一個反覆的過程,這就要求父母在對待這件事情上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反覆就否定方法的有效性,要對孩子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
相信,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