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倫娜看歷史
-
2 # 時代清流
關於觀眾對影視劇的走向有了選擇,有什麼影響,我覺得要以辯證看待這個問題。因為電視劇拍攝有事前拍攝和邊拍邊播兩種形式。文中所提的觀眾有權選擇劇情走向,顯而易見說的就是邊拍邊播。只有編劇一邊寫,一邊播放,觀眾看到後有了反饋,編劇採納觀眾意見等一連串的步驟之後才會產生影響劇情的砝碼。
那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電視觀眾。每一個觀眾基於他固有的看劇習慣和欣賞水平而對劇情有不同的解讀和理解以及期望。有的人希望劇情按照自己所設想地去發展,有的人又會覺得太老生常談,沒有新鮮感。
如果說觀眾提出寶貴的意見,對劇情走向有幫助,編劇採納了,那麼這會讓這個電視劇,讓這個電視劇的角色更加得飽滿。
如果觀眾提出的意見不值一提,沒有任何創意,很平凡,那編劇為了衡量自己的創作和觀眾意見之間失去平衡而讓作品失去原味,也會無端增加工作量。因此,觀眾有選擇權不一定是好事,也不能否定其價值。(影響劇情走向不同於決定結局)
比如說,韓劇”皇后的品格”,剛開始劇情緊湊,狗血又好看,誰知半路參考觀眾的意見增加皇帝的戲份,男一淪為背景板,導致劇情走向蜜汁尷尬,外加男主辭演。這就是不好的例子了。
那說到”請回答1988”中阿澤的角色,起初是沒有多少戲份的,後來觀眾實在是太喜歡了就增加了他的戲份並且與德善組成CP,這一點有一些爭議,有的人說原本他倆就是官方的CP之類的。
總之,觀眾的反饋可以作為一種參考,但不能被觀眾挾制而失去品原本的藝術構思。當然了,適當採納觀眾意見可以拉進作品與受眾群體的距離而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
-
3 # 老生觀影
一般來說,影視劇在拍攝之時劇情就已經基本確定了,在播出的時候哪怕觀眾再不滿,也幾乎沒有了改變的可能。不過國外的影視劇尤其是美劇,觀眾對劇情的走向就有一定的影響力和選擇權。
據說美劇《越獄》女主角Sara因為片酬的分歧在某一季裡被編劇強行寫死了,就引發了很多觀眾的抗議,在後來新一季的劇情中也順利的復活了。
最近一部火熱的美劇《權力的遊戲》播完最終季時,它的結局也引發了幾十萬觀眾的不滿和抵制,紛紛要求重拍。不過畢竟《權力的遊戲》已經完結,順應觀眾要求來發展劇情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
其實說來,觀眾如果對劇情走向有了選擇權,我覺得總體的影響應該是良性的。因為如果觀眾的一種呼聲很高,那它必然是有一定合理性和廣泛群眾基礎的。如果製片方採納了合理的意見,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回覆列表
現在出現了一種新型的電影,形式上是有趣的互動式體驗,觀眾可以進行選擇,劇情走向也會有新的變化。
這種形式改變了過去的觀影體驗。觀眾可以從單純的看,被動的接受電影資訊,變成參與到劇情創作中。
當然目前這種形勢還不太成熟。從表面上看,劇情是觀眾選擇的,但實際上,編劇已經用巧妙的手法把觀眾套路在了裡面,觀眾的所有選擇都還是沿著既定的方向在進行。不過總的來說,這種形式還是非常有趣的,也會吸引一些喜歡新鮮事物的觀眾。
另一方面,這種電影形式的誕生,對於電影製作來說,也可以產生“投機取巧”的效果。比如可以節省製作成本,一部電影就能做出幾部電影的容量。
而且編劇也會覺得很輕鬆,以往絞盡腦汁寫出的劇情也沒辦法滿足眾口難調的需要,但是現在一部電影裡面就可以包含多種型別片的形式:喜劇悲劇,科幻恐怖,動作犯罪。無所不包,全憑觀眾喜歡去選擇,這也是很好玩兒的事情。
2018年底上映的《黑鏡:潘達斯奈基》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互動式電影。主角的人生變成了無數個平行宇宙的交疊,觀眾做出的任何一個微小的選擇如早上是否喝牛奶等等,都會釀成蝴蝶效應般的大風暴。
設定上很像《無姓之人》,卻又有《駭客帝國》,《楚門的世界》那種身不由己的感覺。主角帶著憤怒質問螢幕外的觀眾的那場戲,簡直讓人拍案叫絕。
當然作為新鮮事物,有很多觀眾並不喜歡這種形式,甚至還有人用橙光遊戲來比較這種電影。其實這根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對於電影來說還是一種變革性的新事物。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類電影,也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這種形式會更加精緻,也會擁有更多的受眾。電影行業更會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