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倩Sur
-
2 # 神經坦克天為誰春
曾子殺人與顏回偷食曾子殺人與顏回偷食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對人們處理日常事務,頗有參考價值。所以,成語中才有“耳聞目睹”一語,表明事之千真萬確,無可疑者。然而,漢代劉向卻於《說苑•政理》中進一步推導說:“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可見單憑“耳聞目睹”如何便信以為真,必定貽誤大事。
聞曾子殺人人有五臟肝、心、脾、肺、腎,開竅於五官目、舌、口、鼻、耳,各司其職。耳之德主於聽,聽覺敏銳謂之聰,目力強盛謂之明。聽得清、看得準,所謂“聰明”二字,確乎其難也。即以曾子之賢,其母三聞“曾參殺人”,懷疑恐懼而逃;市場固然無虎,而以三人言之乃“成虎”。兩事皆出《戰國策》,足為千秋之警策。道聽途說、聽風成雨,必定貽誤大事。
見顏回偷食耳聞或為虛,眼見亦未必真!這可絕非危言聳聽。《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教》、漢•王充《論衡•知實》都曾記載過:孔子周遊列國,絕食於陳蔡,弟子顏回好不容易弄得些許米來,便給老師煮食。不巧粥將熟時,煙塵墮入甑(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中,食物不潔,難敬師長;然而,棄之可惜,顏回便伸手將帶煙塵者食之。此舉恰被孔子所“目睹”,老夫子很傷心,以為顏回於艱難之際也會偷食。
看聖人調查待食熟,顏回進上,孔子便試探地偽稱夢見死去的先人說,如果這食物潔淨便可奉祀先人之靈。顏回忙說:“不可,不可!塵入甑中,棄之可惜,我已取食。”孔子恍然大悟,險些錯怪了顏回,並慨嘆:“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也;所恃 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 。弟子識之:知人固不易矣!”
嘆耳聞目睹耳聞目睹,常為人所堅信不疑,然而親聞親見者尚且如此,至於道聽途說的疑似之類,似乎更無必舉證了。當人們“耳聞目睹”之後,能如孔子委婉試探、“實事求是”地調查一番,或可以免去許多因疑似而冤枉好人的事。否則聞風成雨,是難免貽誤大事的。只可惜後世的人被所謂“耳聞目睹”的疑似之跡所誤者多矣……
-
3 # 右腿大叔
不同閱歷不同資訊渠道聽到的訊息會截然不同,不同價值觀不同知識儲備的人看到的同一個事物也會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
-
4 # 美麗說2018高階營養師
怎麼說呢,老話是都這麼說,但是我是不怎麼相信這句話的。
因為,你聽見的不一定都不是事實,有可能是片面之詞,而你看見,也不一定全部是事實,有可能是故意而為之,所以,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斷,不能以偏概全的去評斷、決斷,所以我一般是不完全相信這句話的。
回覆列表
眼見不一定為實!
我們可以先做個小實驗~點開下面這張圖,讓它全屏顯示,將你的手機橫放。一隻手遮住一隻眼睛,另一隻手拿著手機在眼球前方20~30釐米處左右緩慢移動,沒被遮的眼平視前方(注意不要隨著手機的移動而轉動眼球,用餘光看螢幕上的兩個黑點)。移動手機的時候你會發現在某個位置,其中的一個黑點會消失,變成白色區域。這確實我們眼睛看到的,但它卻不是真實的!
我們把它換成另外一張圖,做同樣的實驗。
有沒有發現在某個位置,螢幕上的一個白點消失了,變成黑色區域了!是不是很神奇!
其實是因為生理性盲點的存在!在眼球后極有一塊成為視神經盤(optic disk)的圓形區域,中央有視盤凹陷,視神經、視網膜血管從這裡穿過(下圖中黃色部分),因此沒有感光細胞分佈在這裡,所以當我們看到的物體投射在這個區域時,我們就看不見了,這裡就是生理性盲點。
但為什麼第一張圖裡的看不見的黑點會變成白色,而第二張圖裡看不見的白點會變成黑色呢?那是因為盲點區域沒有視覺訊號傳送至大腦,大腦就根據盲點周邊的資訊來處理這一區域了,有點類似美圖秀秀的汙點去除功能。所以眼見不一定為實是有科學依據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