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豫日記

    玄宗時期,經濟,文化,達到了巔峰,國力強盛,國泰民安,放鬆了政治機構的管理,軍事機構管理,訓練,控制,失察,導致安史之亂髮生,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從此是唐朝走上了衰亡之路。

  • 2 # 杳杳無歸期

    唐朝由盛轉衰一般認為是從安史之亂開始,而安史之亂只有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真是唐玄宗託了唐太宗天可汗威名的福!不然分分鐘又是一次五胡亂華神州陸沉!

    安史之亂嚴重破壞了大唐帝國的經濟,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安史之亂徹底把大唐王朝中央朝廷的威嚴踩到了泥漿中!從此大唐陷入軍閥割據的混亂,中央朝廷幾乎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力,即使唐朝還有唐宣宗一樣的明主,卻不得不把一生的精力用在維持帝國的平衡和壓制軍閥上。

    而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必然的嗎?很大程度上是的。為什麼這麼說?安史之亂看似只是一個偶然,是懷有異心的安祿山史思明一手發動的,但是這背後卻是帝國軍制的劇烈變革。大唐帝國賴以征戰天下的府兵制在唐玄宗時期已經瀕臨崩潰,大量府兵失去土地淪為佃戶,帝國已經無法徵召到足夠計程車兵,因此唐玄宗廢除了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但是我們也知道,募兵制最大的缺點就是誰養士兵士兵就聽誰的,這就容易造成尾大不掉。

    大唐由盛轉衰的最大教訓就是,武裝力量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 3 # 赤穗談史

    安史之亂看似是唐玄宗驕奢淫逸,對統治掉以輕心,寵幸奸邪導致的。實際上唐朝由盛轉衰的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是均田制的破壞,由於唐朝初年施行的均田制授予農民的土地往往不足,永業田和口分田可以轉賣,這就為均田制被破壞埋下了伏筆。高宗、武后之後,由於新興地主階級大量湧現,均田制就日益破壞,土地兼併盛行。玄宗時土地兼併更為盛行。而官府徵收租調又以足額進行徵收,這導致了農民離開土地成為佃戶或流亡。

    第二是軍事制度的變更和軍隊部署格局的變化。在均田制被破壞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府兵制也難以維持,加之府兵地位的日益低落(對外用兵延長了府兵戍邊的時間和兵員消耗,作戰勳賞有名無實,唐政府甚至加重對府兵家庭的剝削。)到了天寶年間,折衝府已經無兵可發,官府停止了折衝府的銅魚符使用,府兵制已經名存實亡。

    府兵制破壞後,唐王朝中央宿衛開始募兵充當,開元十一年招募十二萬人,稱為長從宿衛,後改稱彍騎。天寶之後應募彍騎的多是市井無賴,戰鬥力很差。州鎮地方出現了一種團結兵,也稱土鎮兵,春秋務農,秋冬集合訓練,免除其賦稅。邊疆地區招募丁壯戍邊稱為“長征健兒”,是終身作戰的職業兵,終身免除課役,官府提供衣糧裝備,其隨軍家屬就近給予房屋田地,因為其長期駐紮於邊疆地區,訓練有素,所以戰鬥力較強。

    從彍騎、團結兵和長征健兒的組成來看,邊鎮的長征健兒實力要強於其他兩者,且數量對比也發生了變化,於是當時的唐軍軍力部署格局從內中外輕變成了內輕外重。一旦邊疆地區手握重兵的將領發難,中央政府很難集結力量肅清叛亂。

    第三還要說的是節度使一職的設立,唐初設定總管(後改為都督),都督只管軍事,不管民政,邊防地區的都督往往“使持節”,有權殺二千石以下官員,因為都督加持節,漸漸形成節度使這一稱號。唐睿宗景雲二年正式確立節度使這一名稱。

    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東北、西北的邊疆地區大多設定了節度使,節度使又往往兼領地方各項大權,天寶年間已經設立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九個節度使和嶺南經略使,並且多用蕃將充任節度使,而且節度使的任期也從四年一任極大地延長了。最終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在叛亂前就兼任三個藩鎮節度使。

    第四是上述因素進一步導致的副作用。府兵制破壞後,彍騎、健兒、團結兵都需要國家提供軍備物資,加之唐玄宗晚年窮兵黷武,軍費支出大大增加,折衝府名存實亡但其機構官員仍然存在,唐朝官僚機構膨脹也需要大量開支。這些開支形成了唐王朝巨大的經濟負擔。

    最後還是要提到唐玄宗的個人原因,因為他是唐帝國的君主,也是唐朝衰落的直接責任人。唐玄宗晚年開始怠於政事,外用李林甫、楊國忠,內寵武惠妃、楊貴妃,統治集團窮奢極欲、日益腐化,又任用聚斂之臣竭澤而漁,橫徵暴斂。最終形成了大廈將傾岌岌可危的形式,等到安祿山起兵之時,唐朝的國運便開始由盛轉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節,該不該向老師有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