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禪茶樂舍
-
2 # 呂布衣
喇嘛是個職業,有信仰的職業,寫情詩是種本能,慾望無邊就要表達。所以有慾望的喇嘛會寫情詩,恰恰他寫的還不錯而已。
-
3 # 大風起兮偶飛揚
人生若只如初見,我是少年人,我有佛心也有凡心。向佛祖求參悟不了的惑,與有情人做快樂盡興的事,不妄一場人生。
我願為你顛倒紅塵,這是你我的命運。有一日,當你登臨高峰,面向大海,你會看到一個雲遊四方的行僧。你的眼中有他,他卻在回眸之間將你印入了心底。他是你的,倉央嘉措。
我是佛前一朵蓮花,我到人世來,被世人所誤。我是凡塵最美的蓮花,我不是普度眾生的佛,我來尋我今生的情,與她談一場風花雪月的愛。
倉央嘉措,一個不羈的浪子,一個多情詩人。 身為六世達賴喇嘛,他的人生註定無法完滿。 為了自由,為了追逐心中的愛,他不惜被放逐,流浪塵世。 他的苦,他的樂,他的孤獨,幾人能知? 而他的名字,他的情詩,永遠刻在了世人的心中。 其實,古老的愛情可以和任何一種宗教對話,因為它同樣需要聖潔的內心和狂熱的情感作為支撐, 需要苦苦的修行甚至勇敢的犧牲,它是一個人人嚮往卻永難抵達的彼岸,它像宗教一樣寧靜而憂傷。
-
4 # 仁依生
理想與現實的差異,生活給你的與你想追求也不一樣。
如果你不得不做高僧,也不一定非要抑制自己寫情詩的衝動。
倉央只不過大膽地表現出來了
-
5 # 赤誠子
倉央嘉措一生最快樂的日子,就是兒時做牧童。
那時候他家族信奉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很自由,沒有太多的清規戒律,可以放飛自我,喜歡自己所愛。
但是因緣聚會之下他成為了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六世達賴”喇嘛,坐進了布達拉宮成為了西藏最高的王。卻也失去了一切自由,成為他人掌握權利的傀儡,又被黃教種種戒律所困,從此便抑鬱寡歡。
於是他寫下了諸多詩詞,在詩的世界裡他能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一》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走在拉薩街頭,我是最浪漫的情郎。
《二》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三》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控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世,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月,
我輕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控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細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 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只是, 就在那一夜,
我忘卻了所有, 拋卻了信仰, 捨棄了輪迴,
只為, 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舊日的光澤
-
6 # 千金百萬
倉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曆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圓寂,桑傑嘉措,為了繼續利用五世達賴的權威掌管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事務,秘不發喪,向外界宣佈,達賴喇嘛已“入定”,進行無限期的修行,靜居高閣,不見來人,一切事務均由“第巴”負責處理。在藏語裡,第巴的意思是由達賴任命、管理衛藏行政事務的最高官員,俗稱“藏王”,當時的第巴就是桑傑嘉措。同時桑傑嘉措迅Superb人暗中尋訪五世達賴的替身——轉世靈童,這樣,日後一旦真相敗露,也能馬上迎六世達賴入宮。按照當時黃教的規矩,哪個嬰兒抓取了前世達賴的遺物,即證明是達賴轉生。不知幸還是不幸,倉央嘉措被選中。從此開始了他坎坷傳奇的一生。
相傳,瑪吉阿米是倉央嘉措的第一個情人,桑結嘉措匿喪一事敗露之後,倉央嘉措不得不離開他的初戀情人,回到布達拉宮做他的活佛,每日青燈古佛為伴。那時的倉央嘉措血氣方剛怎能忍受如此的寂寞,終於有一天他換上俗家衣裳,來到拉薩街頭,結識了一位清麗脫俗的姑娘——叫達娃卓瑪,我恰好翩翩少年,你正逢情竇初開,兩個人很快墜入愛河,但他們註定沒有結果。失戀的痛苦,再加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的抑鬱,促使他講滿腔的思念轉化為詩歌,流芳後世。據傳《十戒詩》即是他們緣滅之後所做: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再看一下倉央嘉措的身份:
1、他是一個喇嘛,是一個佛陀,所以他有很多佛學詩作
其中最有名的《問佛》: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矇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我問佛:為什麼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
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
我問佛:為什麼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說: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下雪
佛說: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錯過了今冬
另一首小詩:
坐在菩提樹下,我觀棋不語,前世,今世,來世,患得,患失
2、他是六世達賴,是這聖域之王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3、他是一個失去自由的多情郎。於是他有很多情詩
一、
誰,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
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
誰,撫我之面,慰我半世哀傷;
誰,攜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誰,扶我之肩,驅我一世沉寂。
誰,喚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轢。
誰,棄我而去,留我一世獨殤;
誰,可明我意,使我此生無憾;
誰,可助我臂,縱橫萬載無雙;
誰,可傾我心,寸土恰似虛彌;
誰,可葬吾愴,笑天地虛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離;
伊,攬我之懷,除我前世輕浮。
執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萬世輪迴。
執子之手,共你一世風霜;
吻子之眸,贈你一世深情。
我, 牽爾玉手, 收你此生所有;
我, 撫爾秀頸, 擋你此生風雨。
予,挽子青絲,挽子一世情思;
予,執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長;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憐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二、《那一世》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 不為乞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控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月,我輕轉過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控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細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卻了所有,拋卻了信仰,捨棄了輪迴,
只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舊日的光澤
4、他渴望愛情,但他知道愛情與他無緣,
有一首佛系情詩《見或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倉央嘉措,是六世達賴,是雪域的王,是失去沒有自由的王;
是佛陀,是有著渴望愛情的佛陀;是情郎,是要遵守清規戒律的情郎。
比他的身份更令人神往的是他的詩作,比他的詩作更精彩的是他傳奇的一生。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
7 # 聖劍17
人在修行中所面對的主題事物是個性具體的,六世喇嘛的意識氛圍的主題就是要突破人間戀愛的關節吧!意識存在的現實性的突破 ,反應為密宗修持的階段性表示。具體說為什麼倉央嘉措能寫出愛情的好詩文出來,還有翻譯的意識理念的功勞吧你覺得那哪
-
8 # 安意如
這佛光閃閃的高原,需要倉央嘉措這樣的情僧,用至情至性的詩文融化冰雪,讓人們相信佛法並不冷硬;這諸佛護持的寶地,同樣需要格桑嘉措這樣有擔當和遠見的宗教領袖,來維繫法統。是無數個如他一樣的人,確保了佛法在西藏傳承不斷,始終如Sunny般照耀著這片聖土。
從宗教的角度,從佛法的相對層面(世俗諦)去解讀,倉央嘉措固然稱得上離經叛道。然而,從人性的角度,以佛法的究竟層面(勝義諦)看來,倉央嘉措的叛逆,並不是叛逆。他的所作所為不單不能算錯,反而極具創意和勇氣。
正版的倉央嘉措詩歌應該叫做“古魯”(意為道歌),而非“雜魯”(情歌),它真正的寓意或許只有修道者才能清楚。
倉央嘉措有一首眾所周知的詩:“心頭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絕代容。恰似東山山上月,輕輕走出最高峰。”
倉央嘉措的詩,托賴譯者的水平,譯的好的,如民國時曾緘的版本,讓人情懷流連,譯的不好的,平白如話(倒也得其本味),通俗易懂。實話說,以漢族詩歌的文學成就標準而言,即使是譯詩的水平,也不能算一流,至多是個二線,只不過深情綿邈,又帶著點民族風,讓人比較容易記得。
冒死再進諫一句,他的原詩作,真的不是那麼筆調淹媚,文藝煽情啊!
-
9 # 資料完善度低
倉央加措,是喇嘛不錯,但他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慾,他的血管裡流動的是"熱血"而不是"宗教教條";他的感官(感覺器官)也能觀察和感知世界,也要"吃喝拉撒睡",也有愛與恨、是與非等情感和觀念。他怎麼就不可以作"詩"呢?
一切宗教神職人員,他們和你一樣,都是肉體凡胎的血肉之軀。
-
10 # 歷史有妖氣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他是六世達賴喇嘛,更是一位動人心魄的情僧。他的情詩,令世人為之感動,歷久而不衰。歸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倉央嘉措的家鄉盛崇紅教,尊重愛情。公元1683年,即康熙二十二年,倉央嘉措出生在喜馬拉雅山南坡一個叫門隅的古老小村落。在那裡,世代居住的是鄉情淳樸、與世無爭的門巴族,他們信奉寧瑪派(紅教),尊重自然萬物,相信因果輪迴。在那裡,宗教和愛情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宗教是心中的信仰,愛情是最美的童話,僧人與世俗女子結婚,並不是新奇之事。他們世世代代在那片美麗寧靜的土地上,幸福的生活,自由地戀愛。
其二:倉央嘉措有過情竇初開的幸福童年。在倉央嘉措不滿週歲的時候,已被第巴桑結嘉措派來的使者告知是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但慶幸的是,倉央嘉措並沒有立即被接往拉薩,而是跟著父母依舊生活在門隅,從兩歲時被定期秘密送往巴桑寺學經。倉央嘉措,就是這樣一邊誦著經文,一邊聽著情歌,慢慢地長大了。在十三四歲這青翠年華里,倉央嘉措和心愛的女孩戀愛了,他品嚐過初戀的甜蜜與幸福。
其三:倉央嘉措在權欲與愛情的抉擇中,選擇了後者。1967年,十五歲的倉央嘉措被桑結嘉措派來的使者匆匆接往拉薩布達拉宮,甚至來不及和心愛的姑娘說一句離別的話。以往轉世靈童從四五歲起做床接受培訓,而倉央嘉措在鄉村呆了15年,平日嚴格枯燥的訓練,讓他自由奔放的心倍受折磨,彷彿就想待在一個牢籠裡。尤其是當他得知心愛的姑娘披上嫁衣嫁做人婦時,沉浸在失戀的悲傷情緒裡無法自拔。
後來,被囚禁5年的倉央嘉措從布達拉宮側門溜出,在拉薩古城洋溢著溫情的瑪吉阿米酒館裡結識了美麗的瓊結姑娘達娃卓瑪,他以拓桑汪波情郎的身份,給她寫了許多流傳至今的詩篇,表達了紅塵男女美好的心願。
倉央嘉措是一個度化眾生的活佛,更是一個執著情愛的倜儻青年。正因為經歷過刻骨銘心的愛情,方可寫得出流傳百世的情詩。
-
11 # 萌哥蛋蛋看世界
倉央嘉措 (1683-1706,清代西藏人,六世達賴喇嘛,民歌詩人),他是一位作為政治領導人物,卻沒有實權,成為西藏當時政治鬥爭的犧牲品,24歲時圓寂於發往北京的途中。他在世短短20多年,卻留下了很多至今令人傳頌不止的情詩和傳說的爛漫悽美愛情故事。他被人強行拉上了六世達拉喇嘛的寶座,離開了他的家,告別了他的戀人。他坐在那高高的寶座上,看似擁有無限的榮光,卻充滿了對世俗自由的嚮往,對現實的無奈和矛盾。
關於他為什麼能夠寫出好的詩句的:
一,翻譯者有一定的功勞,我們看到的大多都是漢語寫的詩句,因為原文是藏文,而翻譯時很多有才華的人,在原意基礎上,按照古詩和現代詩不同體裁進行了創造,這樣就讓它也擴大了受眾。
二,倉央嘉措,本身的文學功底及濃郁的佛學思想;詩中大量透過對比,比喻等表現手法,透過對兩種事物特徵進行對比,展開豐富聯想與想象,從而達到詩人想闡述的意思。他在詩中流露出自己最真的真情實感(或矛盾,或無奈,或厭倦,或期望向往),非常打動人心,讓讀者產生有共鳴。
三,他本人的真實生活遭遇和六世達拉喇嘛特殊身份地位,也使他的詩充滿內容,同時廣為流傳。
回覆列表
僧人做詩很正常,因為他們都是累世修行人,修的就是智慧,看看中國高僧傳什麼的,就明白了,蘇東坡雖是大文豪,但某一世也是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