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闞小文1991
-
2 # 每日談心
有時候討厭一個人,就會討厭他(她)的全部,包括聲音、長相,且厭惡看到TA——這種情況,其實跟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是同樣的意思,只不過一個是喜歡,一個是討厭。那麼題主提問到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我們的回答分析如下: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來看,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學效應,叫做“暈輪效應”。所謂的“暈輪效應”,又稱為“光環效應”,指的是個體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一個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會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關係一方產生了人際認知的障礙。因為許多人的人際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自身的好惡下定義的,之後再去根據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物件的其他品質形象。
如果說對方被自己認為是“好”的,那麼這個人的“好”就會相識被光環所籠罩著,使得自己對其的認知多數會偏向好的一面;而如果這個人被自己認為是“壞”的,那麼這個人的“壞”也會時刻提醒著自己,對方並不是一個好的人際物件,故而在這種效應的影響下,就會產生這種“討厭一個人就討厭他的全部”的心理想法。
那麼,這種情況,也常常會體現在我們對彼此的第一印象中,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為會產生首因效應以及暈輪效應。
總的來說呢,這種“暈輪效應”,有利有弊,利在於它的積極判斷,會使得人際關係產生積極作用;弊在於它的負面判斷,會使得判斷者陷入以偏概全的局面,從而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所以說,要以正確的方式去看待與評價一個人,就要透過客觀的評價去認識。
以上。祝生活愉快!
-
3 # 青音約
既然有愛屋及烏,因為喜歡一個人就喜歡他的全部,甚至他身邊的人,那麼討厭一個人就厭惡他的全部又有什麼稀奇的呢?這個心理或者行為的本質,不是真的喜歡或是討厭,而是你自己的感覺。有一個人不講衛生到了噁心的程度,你特別討厭他,所以他說句話辦個事你都覺得他討厭,可能請你吃飯你都覺得他有求於你。但是這個行為本身,你討厭的,只是他不講衛生,其他其他方面都評價,都受了你本身心理定式的影響。可能同樣的話,別人一說你還覺得挺好,別人請你吃飯你就會感激,而他做這些事你就只有厭惡,但是本身他們所做的都是同樣的事啊。
人本身就不是絕對理性的動物,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也受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影響,不能完全客觀的評價。“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說的就是隻評價單一的事,不對其他事情作評價。其實這提示我們的是,人不是非黑即白,好就好壞就是壞。我們要學會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即使面對討厭的人做的事或者評價這個人,第一反應還是討厭,也要第二時間,想想他有沒有什麼優點,他的那些討厭的點是真的就是客觀事實,還是情境的作用和自己的主觀看法也有影響。這樣本身提高了你的幸福感,因為你少討厭某些人某些事一些,你也就少了些負面情緒。
-
4 # 我與易經的不解之緣
討厭一個人就討厭他的全部,讓我想起了《論語顏淵》中的一句話:“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這是兩種很矛盾的心理, 不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經常出現,而且我們都很容易犯這個毛病。即使能夠注意,也總會在不經意時出現問題。就像我們的領導,為什麼兩個人提的建議都差不多,領導就覺得一個人好,一個人的差呢?說到底也和這兩種矛盾的心理差不多。
戀人之間也存在這兩種矛盾的心理,就像我們喜歡一個人時,覺得他樣樣都是好的,我們討厭一個人時,覺得他做什麼都是錯的,其實這兩種都是過分情緒化的表現,對我們的人際關係的交往是不好的。
當然啦,這兩種矛盾的心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經常出現,我們應該改變這種兩極化的觀念。更何況無惡不作的人都會有好的一面,而在大家眼中的好人也做過壞事,所以說我們看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才會避免這種兩極化的觀念的影響。
有時候討厭一個人,就會討厭他(她)的全部。TA的聲音、TA的長相,甚至厭惡看到TA,亦或是碰都不願意被TA碰到,你認為這種一種怎樣的心理?
回覆列表
謝邀,個人看法,我覺得每個人對於其他人都有一種防備心理,而這種防備心理建立在自己的喜惡上邊,當有一個人在某一個點上做到或者達到了自己喜歡的標準,那就會覺得這個人很不錯,雖然也許會有其他的缺點,但是你會自動忽略或者是放小他的缺點。愛屋及烏這可以適用於這種情況喜歡一個人的某一個方面或者某一個點就會喜歡這一個人。
反之亦然,如果某個人的一個方面打破了自己惡的底線,那麼這個人不管做多少事情你都不會喜歡,反而會覺得他很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