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作者不是用情節推動故事發展,而是看不同的人處於如此情況下的做法,故事,是每個人的選擇。
其實看到問題的時候我也想到這句話了,但這句話似乎不太能印證題主所說的這句話呢。
既然是看個人的選擇,高明的劇情豈不就是把“選擇”極端化、特殊化麼?
反過來說,讓人物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不正是電影中刻畫人物性格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麼?
換句話說,除了好的劇情,還有什麼能夠刻畫人物性格呢?
一等的劇本刻畫人物,以獨特新鮮、豐滿生動的人物性格來推動故事的發展。二等的劇本注重故事情節,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取勝。拿電視劇舉例子,為什麼趙薇演《還珠格格》、李幼斌演《亮劍》可以大紅大紫,湖南臺的狗血劇《百萬新娘》、《加油媽媽》收視率壓倒性第一,但大家依舊叫不出主演的名字。這是型別的原因,小燕子、李雲龍、許三多是編劇和導演著力塑造的生動、獨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他們的性格和外部的衝突推動著事件的變化和發展,換誰來演只要演得活這個人物都能一夜爆紅;而像《百萬新娘》、《千金歸來》,劇情跌宕起伏,但裡面的人物全部扁平化、臉譜化,好人都劉慧芳、壞人都陳世美,人物的性格和動作只是為故事推進而服務,沒有現實依據和心理變化,演員就是個道具,換誰來演都一樣。這個的結論是,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要從會選劇本開始。
同樣,有人問過:為什麼藝術片那麼晦澀,卻是經典?因為我們看到的藝術片幾乎全是描繪人物,各種各樣的人物,從個體的外部動作和內心世界延展到對人性的思考。但因為太過注重內心的剖白和多樣化人性探討,故事情節的戲劇化就變弱,所以很多的藝術片不好看,沒有娛樂性,但它是一等電影,它更重藝術性,像法國經典《紅》、《白》、《藍》。而商業電影因為更重視娛樂性和感官性,所以要堆砌情節故事,用懸疑探秘、跌宕起伏、大悲大喜或者特效、色彩來吸引觀眾,在這個過程中,對人物的刻畫就會弱掉,像《泰囧》。當然為什麼會有經典商業電影,是因為它既能兼顧人物塑造又能有好故事,兼備藝術性和娛樂性。
“一等的劇本刻畫人物,以獨特新鮮、豐滿生動的人物性格來推動故事的發展。二等的劇本注重故事情節,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取勝。”
這裡第二句話的“故事情節”,實際上是指“戲劇化,娛樂性的故事情節”。
這樣解釋的話,道理就很簡單了,一部電影一共只有這麼長時間,你把時間分配給了迷惑觀眾、神展開、伏筆等等讓故事戲劇化的情節上,你自然會在人物刻畫相關的劇情上削弱一些。
舉例:歹徒用槍指著小明,要他交出錢包。
商業化做法:小明頓了頓,突然抓向歹徒,歹徒吃痛,手一滑,槍掉在一邊,兩人左一拳右一拳地毆了起來。突然小明的死對頭出現了,撿起了槍。小明閉上眼心想完蛋了,槍響,倒下的卻是歹徒。死對頭英姿颯爽地吹了吹槍,說我前面欺負你,都是因為我喜歡你呀——這是十分鐘故事情節。
藝術化做法:一滴汗從小明臉上滑過,他看著手上的表——那是男朋友送他的——而他剛剛和自己分手了。今天上司也把自己開除了,想想看自己從小就TM不順,爹不親孃不愛的連狗都嫌棄,窩囊了一輩子。越想越氣悶,再看看歹徒那張臭臉長得和從小欺負自己的胖虎長得真像啊……風吹過樹葉沙沙響路燈忽明忽暗旁邊一家人的嬰兒突然開始嚎哭蛐蛐兒聲忽然停了——小明一拳打了過去,黑屏。——這也是十分鐘故事情節。
後者都是關於【小明做了什麼事,他為什麼這麼選擇】,全是為刻畫人物服務的故事情節。前者就是【戲劇化,娛樂性】,為了故事展開服務的故事情節了。
同樣是半個小時,前者可能看著很爽,但是對小明為什麼這麼做毫無解釋,小明只是做了一個扁平化的“英雄”型角色的必然舉動。後者呢?我們可以看出小明是個很懦弱的人,可以看出他從前一直很窩囊,但是他被逼急了,也會發火,會把自己的繩命置之度外。有性格的兩面性。
同是故事情節,似乎前者拍出來會精彩很多,但就人物刻畫——人物面臨的矛盾、選擇來說,後者展現了“要命,還是要尊嚴?”的選擇,以及小明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前者卻沒有體現這種東西。
也就是說,這句話應該理解成“一等的劇本注重刻畫人物的故事情節,二等的劇本注重戲劇化的故事情節。”
高明的作者不是用情節推動故事發展,而是看不同的人處於如此情況下的做法,故事,是每個人的選擇。
其實看到問題的時候我也想到這句話了,但這句話似乎不太能印證題主所說的這句話呢。
既然是看個人的選擇,高明的劇情豈不就是把“選擇”極端化、特殊化麼?
反過來說,讓人物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不正是電影中刻畫人物性格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麼?
換句話說,除了好的劇情,還有什麼能夠刻畫人物性格呢?
一等的劇本刻畫人物,以獨特新鮮、豐滿生動的人物性格來推動故事的發展。二等的劇本注重故事情節,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取勝。拿電視劇舉例子,為什麼趙薇演《還珠格格》、李幼斌演《亮劍》可以大紅大紫,湖南臺的狗血劇《百萬新娘》、《加油媽媽》收視率壓倒性第一,但大家依舊叫不出主演的名字。這是型別的原因,小燕子、李雲龍、許三多是編劇和導演著力塑造的生動、獨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他們的性格和外部的衝突推動著事件的變化和發展,換誰來演只要演得活這個人物都能一夜爆紅;而像《百萬新娘》、《千金歸來》,劇情跌宕起伏,但裡面的人物全部扁平化、臉譜化,好人都劉慧芳、壞人都陳世美,人物的性格和動作只是為故事推進而服務,沒有現實依據和心理變化,演員就是個道具,換誰來演都一樣。這個的結論是,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要從會選劇本開始。
同樣,有人問過:為什麼藝術片那麼晦澀,卻是經典?因為我們看到的藝術片幾乎全是描繪人物,各種各樣的人物,從個體的外部動作和內心世界延展到對人性的思考。但因為太過注重內心的剖白和多樣化人性探討,故事情節的戲劇化就變弱,所以很多的藝術片不好看,沒有娛樂性,但它是一等電影,它更重藝術性,像法國經典《紅》、《白》、《藍》。而商業電影因為更重視娛樂性和感官性,所以要堆砌情節故事,用懸疑探秘、跌宕起伏、大悲大喜或者特效、色彩來吸引觀眾,在這個過程中,對人物的刻畫就會弱掉,像《泰囧》。當然為什麼會有經典商業電影,是因為它既能兼顧人物塑造又能有好故事,兼備藝術性和娛樂性。
“一等的劇本刻畫人物,以獨特新鮮、豐滿生動的人物性格來推動故事的發展。二等的劇本注重故事情節,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取勝。”
這裡第二句話的“故事情節”,實際上是指“戲劇化,娛樂性的故事情節”。
這樣解釋的話,道理就很簡單了,一部電影一共只有這麼長時間,你把時間分配給了迷惑觀眾、神展開、伏筆等等讓故事戲劇化的情節上,你自然會在人物刻畫相關的劇情上削弱一些。
舉例:歹徒用槍指著小明,要他交出錢包。
商業化做法:小明頓了頓,突然抓向歹徒,歹徒吃痛,手一滑,槍掉在一邊,兩人左一拳右一拳地毆了起來。突然小明的死對頭出現了,撿起了槍。小明閉上眼心想完蛋了,槍響,倒下的卻是歹徒。死對頭英姿颯爽地吹了吹槍,說我前面欺負你,都是因為我喜歡你呀——這是十分鐘故事情節。
藝術化做法:一滴汗從小明臉上滑過,他看著手上的表——那是男朋友送他的——而他剛剛和自己分手了。今天上司也把自己開除了,想想看自己從小就TM不順,爹不親孃不愛的連狗都嫌棄,窩囊了一輩子。越想越氣悶,再看看歹徒那張臭臉長得和從小欺負自己的胖虎長得真像啊……風吹過樹葉沙沙響路燈忽明忽暗旁邊一家人的嬰兒突然開始嚎哭蛐蛐兒聲忽然停了——小明一拳打了過去,黑屏。——這也是十分鐘故事情節。
後者都是關於【小明做了什麼事,他為什麼這麼選擇】,全是為刻畫人物服務的故事情節。前者就是【戲劇化,娛樂性】,為了故事展開服務的故事情節了。
同樣是半個小時,前者可能看著很爽,但是對小明為什麼這麼做毫無解釋,小明只是做了一個扁平化的“英雄”型角色的必然舉動。後者呢?我們可以看出小明是個很懦弱的人,可以看出他從前一直很窩囊,但是他被逼急了,也會發火,會把自己的繩命置之度外。有性格的兩面性。
同是故事情節,似乎前者拍出來會精彩很多,但就人物刻畫——人物面臨的矛盾、選擇來說,後者展現了“要命,還是要尊嚴?”的選擇,以及小明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前者卻沒有體現這種東西。
也就是說,這句話應該理解成“一等的劇本注重刻畫人物的故事情節,二等的劇本注重戲劇化的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