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漢字是現今世界上年歲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廣的一種比較獨特的文字。
據研究,漢字有6000年的歷史,比古老的拉丁文產生的時間還要早。
另據統計,五大洲使用漢字的人數達15億之多。
郭錫良先生在《漢字知識》一書中提到,漢字不僅為華人民服務了幾千年,對東南亞和東南亞其他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僅北韓、越南等國家使用過漢字,日本至今還在使用部分漢字。
另外,日本、南韓等國都曾仿照漢字創造出自己的文字。據日本史書記載,漢朝是有個叫王仁的漢人在日本應神天皇時期,從百濟(北韓的古國)進入日本,帶去了漢字,此時在中國是晉朝的時候。雖然後來有人提出這個記載不準確,不過這與本篇文章無關,故暫且擱置一邊。
漢字起源說法眾多,有結繩說,有八卦說,還有倉頡造字說。倉頡造字可以說是傳播最廣的一種說法。傳說中倉頡雙瞳四目,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創文字,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漢字的起源》一章中,郭錫良先生說:任何一種文字,絕非某一個天生的聖人創造的。的確是這樣,漢字發展至今,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它是人民群眾長期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
正如香港語文協會名譽會長安子介先生所說的那樣——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這項是所有喜愛漢字文化的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
漢字從最初的甲骨文發展到現在,除了字形字型的變化,還有數量的增加。《漢字知識》中有一組資料:出土的甲骨文,使用的單字共四千六百七十二個(據《甲骨文編》),已識的有一千零幾個;《說文解字》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僻字不少,常用的只有三四千個;《康熙字典》收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比《說文解字》增加四倍。
漢字發展史上第一次統一文字的運動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的。秦始皇十六年(前22年),由李斯等人蒐集了當時通用的漢字,以秦國的文字作標準,加以整理,編成《倉頡篇》《愛歷篇》《博學篇》,合稱“三倉”,共有3300字。
資料顯示,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而2020年第12版《新華字典》收單字13000多個。有如此大的數量差異主要原因是對漢字的改革,更具體來說,是對漢字的簡化。
漢字簡化之後,筆畫大大減少,易認易寫的同時,又將一些漢字的正體、俗體、異體確定一個為正體,減少了漢字的數量。
《漢字知識》自漢字的起源、漢字的發展、漢字形體的演變、漢字的結構、漢字改革幾個方面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漢字知識。郭錫良先生在書中寫道:有了漢字以後,我們的祖先憑藉它的幫助,創造了輝煌的燦爛的古代東方文化,並依靠漢字把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儲存下來,成為我們的財富。
我們每一位漢文化的傳承人在認識漢字、瞭解漢字的同時,更應該宣傳漢字、珍視漢字,讓這份寶貴的財富在我們的傳承下更加的熠熠生輝。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漢字是現今世界上年歲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廣的一種比較獨特的文字。
據研究,漢字有6000年的歷史,比古老的拉丁文產生的時間還要早。
另據統計,五大洲使用漢字的人數達15億之多。
郭錫良先生在《漢字知識》一書中提到,漢字不僅為華人民服務了幾千年,對東南亞和東南亞其他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僅北韓、越南等國家使用過漢字,日本至今還在使用部分漢字。
另外,日本、南韓等國都曾仿照漢字創造出自己的文字。據日本史書記載,漢朝是有個叫王仁的漢人在日本應神天皇時期,從百濟(北韓的古國)進入日本,帶去了漢字,此時在中國是晉朝的時候。雖然後來有人提出這個記載不準確,不過這與本篇文章無關,故暫且擱置一邊。
漢字起源說法眾多,有結繩說,有八卦說,還有倉頡造字說。倉頡造字可以說是傳播最廣的一種說法。傳說中倉頡雙瞳四目,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創文字,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漢字的起源》一章中,郭錫良先生說:任何一種文字,絕非某一個天生的聖人創造的。的確是這樣,漢字發展至今,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它是人民群眾長期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
正如香港語文協會名譽會長安子介先生所說的那樣——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這項是所有喜愛漢字文化的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
漢字從最初的甲骨文發展到現在,除了字形字型的變化,還有數量的增加。《漢字知識》中有一組資料:出土的甲骨文,使用的單字共四千六百七十二個(據《甲骨文編》),已識的有一千零幾個;《說文解字》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僻字不少,常用的只有三四千個;《康熙字典》收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比《說文解字》增加四倍。
漢字發展史上第一次統一文字的運動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的。秦始皇十六年(前22年),由李斯等人蒐集了當時通用的漢字,以秦國的文字作標準,加以整理,編成《倉頡篇》《愛歷篇》《博學篇》,合稱“三倉”,共有3300字。
資料顯示,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而2020年第12版《新華字典》收單字13000多個。有如此大的數量差異主要原因是對漢字的改革,更具體來說,是對漢字的簡化。
漢字簡化之後,筆畫大大減少,易認易寫的同時,又將一些漢字的正體、俗體、異體確定一個為正體,減少了漢字的數量。
《漢字知識》自漢字的起源、漢字的發展、漢字形體的演變、漢字的結構、漢字改革幾個方面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漢字知識。郭錫良先生在書中寫道:有了漢字以後,我們的祖先憑藉它的幫助,創造了輝煌的燦爛的古代東方文化,並依靠漢字把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儲存下來,成為我們的財富。
我們每一位漢文化的傳承人在認識漢字、瞭解漢字的同時,更應該宣傳漢字、珍視漢字,讓這份寶貴的財富在我們的傳承下更加的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