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動物者說說
-
2 # 一隻大娛
1.現在的年輕人受網路影響的很大,偏向於文化娛樂的泛文化,享受的是一種快文化。喜歡二次元的,極具個性的影視文化。
2.從時間的角度來說,《教父》是46年前的老電影了,《阿甘正傳》也有24年的上映歷史了,從時間角度來說,年輕人覺著這裡他們太遙遠了,再著來說,這兩部電影大都是美國的一些現實狀況,特別是《阿甘正傳》尤其明顯,簡直是美國60 70 年代的發展史。這些大都不是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吧。
不管現在年輕人喜不喜歡吧,小莫是很喜歡這兩部電影的,《教父》中以旁觀者的視角來審視“家族利益”,《阿甘正傳》中教會我“執著”,都是難能可貴的東西!
《教父》被很多人喜愛。在這一點上,我可以同許多男人達成共識。馬龍的表演實在令人心折。在 少年時代,我深深著迷,甚至模仿他那含混不清的說話方式,卻並不成功。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喊破了嗓 子也找不到認真的聽眾,那個口齒不清的教父,卻沒人敢忽略他說出的每一個字。
他總是面無表情,背後 卻潛藏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 一種優雅的狂暴、平靜的殘忍、化妝的邪惡,如同毒蛇與猛虎的混合體。他 輕蔑地說, “ 讓我開一個你無法拒絕的條件 ”—— 這是男人的威權;他溫和地說:“ 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的 男人,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 ”
每次想起阿甘在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奔跑,心裡都會止不住的傷感,還有振奮。你相信一個智障兒的成功嗎?你相信這世上得到最多的人正是那些不計得失的人嗎?阿甘不懂得他不能總跟著一個女人幫她打架,也不懂得一個成年人不該總把罵人的話掛在嘴邊。阿甘什麼都不知道,他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並且最終他跑到了終點。
媽媽總說,生命就象一盒巧克力,你從不知盒裡會有什麼東西。
-
3 # 淺談雜評
因為無論是《教父》還是《阿甘正傳》都逃脫不了傳統的說教模式,而現在的年輕人對這些是最有警戒心的,他們喜歡的是顛覆。
這兩部電影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在一開始就已經確定好了一個電影主題核心,一個信念價值體系,所以一切的劇情都是在為這個核心,這個體系服務的。
以前的人他們的娛樂方式有限,有電影看就不錯了,更何況這兩部電影確實拍的不錯。並且說教式的闡明道理的方式是他們可接受的常用達成的思想認同的形式。
可是現在的人不一樣了,現在年輕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看電影,有大量的電影可供他們挑選,他們會在海量電影裡尋找合自己口味的的電影,因此他們對電影格外挑剔。目前電影局勢早不是電影選擇觀眾而是觀眾選擇電影。
而伴隨新聞,資訊業的發展,會有一大堆拿著大喇叭,擴音器的媒體想方設法地對年輕人進行價值輸導,思想傳導,他們渴求透過這種方式影響控制年輕人的思想,讓他們認同自己,並對自己形成信任,崇拜,從而從中牟利。他們想要的不再是“我告訴你買我的東西會好”而是“你自己認為不買我的東西不行”。現在電影裡的價值疏導方式早比以前的電影高階,隱秘許多。如果他要輸導“拜金主義”,絕對不會直愣愣地說――“啊,我只喜歡錢,錢重於一切,快來加入我們吧!怎麼還不加入我們?”而是會說――“當初我也是個重感情大於錢的人,可是還是被騙了,沒有錢的日子是很難過的!”他們不再直接否定那些與其價值體系相沖的東西,而會間接地利用你的思維讓你自己推匯出“錢”的重要性。
一切都是你們自己想的哦!我可什麼都沒說啊!我只是講了個故事。咋的,說個故事不行嗎?
現在的年輕人早就被“洗腦”怕了,他們形成了高度的警覺性――別說教,別洗腦,別隻告訴我們該怎麼做,要說為什麼,然後我們會選擇。現在的年輕人最需要的不是答案,是討論。價值觀念不再是單一的,而可以是多種類多層次的,豐富的。而《教父》和《阿甘正傳》家長式的說教方式剛好位於警戒線之外。
回覆列表
年輕人之所以稱之為年輕人,還不是因為太年輕。
年輕還沒有受過太多挫折,所以不知道什麼是腳踏實地。年輕也沒有經歷太多困境,所以不知道人言可畏,人事危險,人的不可控。
教父的話,沒有一個深的社會閱歷,是不能完全領悟其中的困境和危險,也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心態去面對這些痛苦。
阿甘代表了一種精神,傻逼一樣的堅持。任何事,都是靠傻逼一樣的堅持挺過來的,做起來的。沒有這些悔恨,就沒有哭泣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