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馬燈
-
2 # 靜抹微雲
道德經贊
老子五千忽悠文,無從下手真下手。
演化陽陽宙宇相,宗派源流從其出。
(三一道人)
此經被譽為“萬經之王”,為道家主要經典,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管理學、陰陽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宇宙人生實相的闡述圓明,惟道不從,無德不久,道德相合,合道而聖。體現了老子的一種究竟世界觀和解脫人生觀。萬化定基,出道無明。合道而行,大道天下,超脫輪迴,迴歸無極本源,大羅自在。積德行方,身國同治,處事有明,萬事可辦。至道可期,仙階有程!
-
3 # 一條股權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可以透過學習老子的道德經,學到很多可以讓我們受益終生的道理。老子的道德經當中有些思想包含了古代的樸素辯證法。
這是非常實用的一種思想理論,主張陰陽互補,物極必反的道理。實際上這和我們今天所讀到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揭示的都是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問題,既對立又統一。這種辯證法似乎可以運用到我們生活當中的各個角落。是一種萬能的方法論。
-
4 # 唐家明月
道教的思想來源於老子及其《道德經》。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
縱觀中國的哲學史,其起源大都在公元前5-4世紀左右,從老子到孔子、楊朱、墨子、莊子、荀子等各家學說,莫不如是。
他們的生活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之一——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周朝已經經歷了數百年的戰亂紛爭,北方戎狄的侵擾和南方楚吳諸國的勃興,加上週王朝內部各諸侯國的互相侵伐,國家旦夕可亡,社會貧富差距越拉越大,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於戰爭的厭惡和恐懼、以及對於和平生活的渴望與日俱增。
大約戰爭和災難使人觸到了生命的底色——死亡。所以大家對於生死存亡、家國情懷的思考愈見深刻,其目的無一不是為了找到一種趨利避害、平衡身心、安居樂業的最便利、最可行的思想和方法(至少先秦的哲學家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
老子是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道德經》是他的代表作。道德經主要闡述了“道”和“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而從道德經衍生出來的道教的教義有時候在某種程度上和當朝統治者的倫理道德是相吻合的:比如修養生息,比如和諧社會,比如清心寡慾,比如天人合一……等等。而從根本上來說,道教是一種消極避世的宗教,它的不爭更多隻是體現為一種自以為是的孤芳自賞而已。
回覆列表
道,最早出自於老子《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天地萬物的道理,都是可以說出來的。反過來有說,天地萬物的規律,都不是輕易能說出來的。
“德”的含義是本性,本心,是直視自己心念所行之路的方向。本性,本心,心念所行的方向,應該是善的,仁慈的,是正義的和符合人們良知的。
荀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便是對“德”的最早註解。
後人把道和德聯合起來,做一詞“道德”。是說人們心性和心念的規律,就是要符合天下萬物初始的狀態,這個狀態,便是要遵循人們的內心,棄惡向善,棄黑嚮明,棄邪惡而追求正義,棄謬論而尋求真理。
二千年前的老子闡釋了“道”,孔孟和他們的學生倡導“德”並身體力行“仁義”,這道德二字便流傳下來,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孔孟儒家思想“仁義道德”,這種思想,成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24字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源自“道德”,從人們質樸的原始思想中尋求真理,尋求對社會的,自然的,人類的一切美好的東西的追求。
這便是新世紀“道德”的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