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時大彬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開篇引用的那首《臨江仙》,想必所有的三國迷都耳熟能詳。其實這首詞的作者並非羅貫中,而是明嘉靖年間的楊慎。

      楊慎的另一首詩:

      七十餘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

      歸休已作巴陵叟,重到翻為滇海囚。

      遷謫本非明主意,網羅巧中細人謀。

      故園先隴痴兒女,泉下傷心也淚流。

      這首詩名為《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是楊慎死前20多天寫下的,語極悽傷,可謂字字血淚。詩的背後,隱藏的是明朝狀元楊慎一生的巨大悲劇。

      楊家三代官員中,官做得最大的當數楊廷和。他入仕46年,除嘉靖三年丁父憂回家守制三年外,餘下43年全在京城為官。到武宗皇帝駕崩時,楊廷和已是首輔。

      楊廷和諳熟朝廷掌故,朱厚熜來京後,他便要這位即將登基的皇帝辦一個法律手續,過繼給他的伯父孝宗皇帝。這樣,朱厚熜將以孝宗的兒子而不是侄子的身份來嗣位。這種做法叫承祧。朱厚熜滿口答應,因為他知道,如果不答應,這個皇帝就輪不到他做了。

      應該說,楊廷和堅持的是正確的東西。歷史中關於“承祧”的遊戲規則,在他看來不可更改。這是文人政治家可愛的一面,亦是可悲的一面。就在大禮爭執陷入僵局,皇帝與首輔處於對峙的階段,有兩個人站出來打破了平衡,他們就是桂萼與張璁。

      桂、張到了南京,又迅速糾合在一起,就大禮案繼續給皇上寫奏章。嘉靖皇帝有了奧援,態度變得非常強硬,導致內閣大臣的總體辭職。

      楊廷和一走,文官中再沒有像他這樣精明強幹堅持原則的強勢人物了,相權再也無法制約皇權。楊廷和致仕回家時,嘉靖已經18歲。經過3年的磨鍊,他已從乳臭未乾的毛孩子變成了猜忌刻毒的政治家,不但懂得報復,也懂得權術。於是變本加厲,決定提拔一批忠實於自己的官員。在他眼裡,最應該受到重用的,當然還是桂萼和張璁。但他知道單單提拔桂萼和張璁,會引起朝臣的非議。於是採取迂迴措施,決定補充八名翰林院學士,將桂萼與張璁放於其中,打頭的,卻是楊廷和的兒子楊慎。

      但楊慎不買這個賬。得知任命的訊息後,由他領頭,翰林院36位同事一起附名,給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內中有這樣一段:

      太廟香爐跳,午門石獅叫。

      好群黑頭蟲,一半變蛤蚧,一半變人龍。

      無疑,桂萼、張璁都是蛤蚧之類;而楊慎則是受人敬重的人龍。但是,蛤蚧之流從此居廟堂之高,而人龍則只能處江湖之遠。

      八月份,正當楊慎在緹騎兵的押解下,離京前往謫戍地雲南永昌之時,張璁驟升為二品大臣,入閣參贊機務。茲後不過三年,張璁便榮膺首輔之職,桂萼也中秋,便帶著妻小離開京城,踏上了前往雲南的謫戍之路。一路跋涉近五個月,於嘉靖四年正月來到永昌。一到軍營報到,換上罪卒的衣服後,楊慎立刻感到失去了尊嚴。孤苦無助中,他寫了《軍次書感》這首詩:

      憑高一望倍悽然,日暮烏啼生野煙。

      天地側身孤旅外,江湖短髮亂兵前。

      屈平憔悴漁翁問,韓信棲遲漂母憐。

      何事窮愁無伴侶,東風獨坐感流年!

      出身官宦世家的楊慎,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變成囚徒,物質與精神兩種優越感頃刻間喪失淨盡。但是事情並沒有終結,記恨的嘉靖皇帝,在處分了楊慎之後,又於嘉靖七年褫奪了致仕在家的楊廷和所有封贈與爵秩,將其削職為民。第二年,這位有功於社稷的大政治家,便含憤罹疾,死於家中。

      時至嘉靖二十七年,因大禮案謫戍的140多人在吏部的一再提請下,赦還歸田的有136人。豐熙、楊慎等八人,屬於永不赦還之列。嘉靖對楊慎的仇恨太深了,他深居大內,幾十年中,總不會忘記楊慎,經常問:“楊慎云何?”常言道,凡事不怕忘記,就怕惦記。有嘉靖皇帝這麼“牽腸掛肚”,楊慎就不會有出頭之日。

      嘉靖與楊慎,一個是皇帝,一個是狀元;一個是學生,一個是老師;一個代表政統,一個代表道統。兩人都拒絕和解,拒絕屈服,都在與時間拔河,看誰能堅持到最後。不幸的是,楊慎比嘉靖大了17歲,年齡上不佔優勢。他病死戍所後,嘉靖還當了7年皇帝才離開人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創業5年從事的業務近一年走下坡路時,該選擇堅持還是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