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幷州別駕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正是由他開創了大唐盛世的局面,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了繁榮的頂峰,由於他的文治武功,歷朝歷代都視之為聖明君主的代表。然而對於他取得皇位的過程,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傳說,在野史和民間流傳中,李世民是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長兄李建成,然後逼迫父親唐太祖李淵退位,從而登上了皇位的,其手段可謂心恨手辣、殘忍暴虐;但在正史記載中,李世民在開創大唐的過程中勞苦功高,是推翻隋朝的主要策劃和組織者,奠基登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麼正史中的記載是否屬實?李世民繼位後有沒有為維護自身地位而篡改國史呢?這就要從大唐的創立過程說起。

      據史料記載,李淵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淵家世顯赫,名應圖讖,隋煬帝對他十分猜忌,而李淵自然也明白,所以他韜光養晦、深藏不露,雖然早有異心,卻一直按兵不動。此間由於朝廷橫暴徵暴斂,連年戰亂,搞到百姓民不聊生,到處都是農民起義,李淵趁機在亂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覬覦天下,但他性格老成持重,一直深藏不露。即便如此,隋煬帝還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監視李淵,在朝廷耳目眾多的情況下,李淵急需一個可靠的助手來幫助他。

      

      溫大雅所撰《大唐創業起居注》是關於大李氏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記載,而且他親自參與了起兵反隋的晉陽起兵,其記載具有較高的真實性。據此書所述,當時李淵身邊可以信任的只有二子世民,因為其它幾個兒子都不在身邊,所以他就將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值年輕勇武、血氣方剛,自然是李淵最為得力的助手。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淵受命南下針壓起義軍,北方突厥趁機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轄下的馬邑(今山西朔縣),隋煬帝大怒,派人囚禁了李淵,李淵非常惱火,便想起兵,但由於身邊只有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在河東,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絕佳時機,因此只得忍住。然而由於突厥的猖狂,隋煬帝下令赦免李淵,讓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了機會,李淵便不會輕易放過,他馬上通知建成、元吉,讓他們立即準備起兵,於是李建成在河東招集英傑之士,李世民在晉陽拉攏強兵能將,下大力氣招攬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淵的女婿柴紹陸續到達太原。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淵讓晉陽命令劉文靜偽做了一份隋煬帝的敕書,在太原、雁門、馬邑等郡徵兵。二月,李淵又趁叛隋而起的劉武周南下汾陽宮(今山西寧武南)之機,以防備劉武周為名,下令募兵。 與此同時,李淵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援,亦解除了受突厥攻擊的後顧之憂。在做好這種種準備之後,李淵終於起兵反隋,由於他準備充分,謀劃精密,加上兵多將廣又個個驍勇善戰,所以一路上勢如破竹、威不可擋。他們很快攻破了西河城,進城後秋毫無犯,慰撫民眾,恢復舊業,取得了老百姓的支援和信任。七月份,李淵以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負責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淵親領三萬人,誓師動兵,改易旗幟,開向關中,不到半年的時間便推翻了隋朝的統治。

      由此可見,太原起兵的全過程,包括此前數年的苦心經營,都是李淵一手操辦的,他為大唐的創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唐王朝創立的主要功勞應該在他身上。而一直以來“陰結豪傑”、勇而有為的李世民,是得力的助手,是積極的配角。然而在《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正史中,事實卻發生了歪曲。

      《舊唐書》記載,隋煬帝南巡江淮的時候,瓦崗寨農民起義正如火如荼,嚴重威脅到了隋朝的統治,李世民見有機可乘,便與劉文靜密謀起兵,並做好一切策劃和安排,待欲起事時才告訴父親李淵,李淵聞之大驚,只是逼迫於當時緊急的形勢,已經沒有商量的餘地,於是不得不勉強聽從了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起兵反叛的道路。《新唐書》、《資治通鑑》都延用了這種說法,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勞劃到李世民身上,李淵則成了消極被動的角色,從而使李世民成為起兵反隋、開創大唐的首要人物。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矛盾,與李世民奪取帝位後重修史書有關。李世民通過玄武門政變,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而且殺死了親生哥哥李建成,這無論如何是不合乎道統和倫理的,為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為,為自己的登基確立合法性,李世民決定製史官,撰修國史,於是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歷史。李世民在位期間一再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併為自己辯白道:“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鑑誡,使得自修改耳。”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玄齡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為“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

      按照李世民的意圖,貞觀史臣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費盡筆墨來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是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李淵退位後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這樣,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水到渠成了。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國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降低李淵的功勞,乃是出於當時的政治需要。他要求貞觀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淵由主動起兵變為被動起兵,目的是為了把李淵描繪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從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淵是在隋煬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劉文靜等又設下圈套逼得他走投無路的時候,而且在起兵時李淵還曾號稱要“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這樣一來,李淵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顯這種刻畫有利於李世民維護統治。

      

      而李世民之所以將起兵反叛加到自己身上,乃是為了強化自己真命天子的形象,這與他要求史官們在撰寫《太宗實錄》時,極力渲染他出生時“二龍戲於館門之外,前後三日才離去”的異象是一致的,在記述太原起兵的過程中竭力描寫他的謀略過人和勇武善戰,更是進一步印證他是克明克哲、秉承天命的一代君主。

      這種說法多基於心理和邏輯上的推測,沒有太多的史實依據,權且可以當作一種另類的解讀。由此可見,李世民繼位後修改創業國史是沒有疑問的事實,而他之所以要修改國史,首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蓋“玄武門之變”的惡劣行徑,讓自己的繼位顯得光明正大,水到渠成,取得道統上的合法性,至於還有沒有其它目的,我們今天已經很難判斷了

      自戰國以降,君王對待不合聖意,直筆寫史的史官和他們所寫的史書,處理的辦法比較簡單,即貶殺與焚燒。這種做法,雖然可以達到洩憤和毀書的目的,但記載君王功績的部分也隨之蕩然無存,這種做法顯然很愚蠢。於是,從唐朝中晚期開始,皇帝變聰明瞭,他們一改以往愚蠢野蠻的做法,開始按照自己的意圖和標準,對史官己經修成的史書進行篡改。

      大文學家韓愈在唐憲宗朝任過史官,在編撰《順宗實錄》時,由於對宮禁中事,直筆實錄,被叱之為“繁簡不當,敘事拙於取捨”,尤其受到宦官的攻擊,並向皇帝告狀說,《順宗實錄》不實。憲宗聽說史書有問題,大為不悅,即令人刪改。直至唐文宗上臺,仍下詔,令宰相路隨修改,理由是“《實錄》中所書德宗、順實朝禁中事,尋訪根柢,蓋起謬傳,諒非信史,宜令史官詳正刊去。”(《舊唐書.路隨傳》。其實,宦官所謂的不實,正是史官秉筆直錄了宦官們為禍朝廷的劣跡;皇帝所謂的信史,正是要史官對皇帝掩惡揚功,讓後人只知他們的英明偉大,而不知他們的過失惡行。這就叫做為尊者諱。由此可見,史官修史之難

      韓愈雖然因修史遭受攻擊非議,畢竟還未因此惹禍。到宋朝就不同了,宋哲宗紹聖年間,文豪黃庭堅執筆撰修《神宗實錄》,因“誣謗不實”而獲罪,被貶為涪州別駕。主編呂大防與參預修史的範祖禹、趙彥若等人,也被牽連獲罪。所謂“誣訪不實”,其實是黃庭堅在《實錄》中直書神宗朝推行新政的某些失誤之處。可見“實”與“不實”的標準,是皇帝決定的。

      在唐宋時期,史官修史不合聖意,還只是史官遭貶謫,史書被重修,而到了明代,情勢更是大不一樣了

      明朝篡改歷史的最大手筆是明成祖朱棣,此人在奪取帝位三個月後,為了抹去他起兵奪權的記錄,下詔重修《太祖實錄》。《太祖實錄》是建文帝朱允文(朱元璋之孫,朱棣之侄)即位後,下詔由方孝孺為監修編纂的,始於朱棣起兵發難之前,終於其即將奪取帝位之時,歷時三年。史官們站在正統的立場上,對朱棣的記述多有貶斥。朱棣豈能讓自己起兵篡位的記錄流傳於後世?於是,他下令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命李景隆(三朝勳臣,後降朱棣)、茹常(降臣)為監修,翰林學士解縉為Quattroporte,重修《太祖實錄》。並令解縉等人對建文朝的全部章疏進行清理,凡涉及“靖難”者,統統燒掉。李景隆、茹常都是建文朝的變節者,當然不可能秉持修史的原則操守。他們組織一班文史官員,大刪大改,搗鼓了八個月,便完事大吉,原來建文一朝的事實,都變成了附錄。書成之後,原來的《太祖實錄》即行焚燬。

      

      不過,在這一批修史的官員中,也有具史家風骨的人。譬如,臨海人葉惠仲,他原任某地知縣,因有文名,在建文朝被徵召入京,參與編修《太祖實錄》,書成後升任南昌知府。這次因重修《實錄》,再次被召。他本著史家的良知和修史原則,如實記載“靖難”之役,結果觸怒了朱棣,被滿門抄斬。後來,李景隆、茹常、解縉也分別因事獲罪,遭貶或下獄。生性多疑的朱棣,說由他們監修的《太祖實錄》“非信史”,便於永樂九年再次下詔修改。這次重修,耗時五年,刪除了一切對朱棣不利的記述,又增加了不少由他認定的所謂“史實”。書成獻上,朱棣“披閱良久,嘉獎再四”。一部由皇帝老爺認定的“信史”,就這樣流傳於世了。

      

      帝王們帶頭篡改歷史,如此一來,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哪些屬於信史,哪些屬於偽史,有時還真是真假難辨。

      李世民篡改歷史對後世的治史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自此,歷代正史收歸官修,像太史公一樣的個人修史,在原則上不被允許,稱為“稗史”,相關文簡不受國家的保護。而官修史書的最大弊病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一切以當局的利益為重,統一思想,刪益由人。

  • 2 # 潘多拉效應

    貞觀十四年,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規誡。不知自古當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對曰:“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止應畏有忤旨,故不得見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鑑誡,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錄進來。”

    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人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人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後來李世民看了當代史,發現有關李建成、李元吉的事蹟都被史官們隱去了,李世民反而不高興了,他說:我當年玄武門之變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不過是像周公誅殺管叔和蔡叔一樣,安社稷利萬民,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你們照實寫上去就完了。”

    將心比心,如果李世民真的以帝王之尊威壓史官,逼他們修改史書,那麼所謂的“玄武門之變”以及“觀看起居注”這兩件事根本不會出現在歷史上,正是因為李世民沒有干預史官的工作,讓他們得以秉筆直書,所以他自己的所有缺點和錯誤都會出現在史書上,讓我們後人可以肆意批評,這是個很偉大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忽視了李世民蓋世無雙的軍事、政治才能,招攬人才,折節下士的人格魅力,以及唐朝開國戰爭中獨一無二的功勳。玄武門之變之前,他一個人的功勞,基本上就已經比父親兄弟所有人加起來都要多,唐高祖李淵對他基本上已經是賞無可賞,封無可封,只能封他做“天策上將”,地位在諸王大臣之上。

    毛主席熟讀史書,曾經如此評價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這是一個極高的評價,唐朝自所以能從隋末天下大亂,內憂外患,關中百姓十不存一,突厥重兵壓境的情況下,迅速掃平天下,一統河山,並且能夠威懾四方,成就歷史上最強盛的大一統王朝,李世民功不可沒。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自武德元年起,他親自指揮了三場大戰役:一、破李軌,平定隴西割據勢力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王朝來自西北方面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王朝的大後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盤踞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掃平王世充軍事集團和竇建德軍事集團,經此一役,取得了唐代統一戰爭決定性的勝利。

    在這樣的情況下,太子李建成在名望、功勳、才能上,都無法與“天策上將”、尚書令、秦王李世民相提並論,不是說李建成沒能力,而是因為他有個太可怕太強大的弟弟,古人云:“功高震主”,此時的唐高祖李淵已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既然立了太子,卻又給了李世民太大的地位和威望,李世民到了這個位置,無論是交出兵權還是甘居人下都是不可能的,他不滅太子,太子也會除掉他,玄武門之變看上去殘酷,但也已經是最合理最高效的選擇,社稷之重,本來就是有能有德者據之。天可汗不出,奈蒼生何?

    公元630年,大唐名將李靖率3000精騎在寒冬中千里夜襲,直搗突厥老巢,以自身千人的損失斬敵騎萬名,並生擒頡利可汗,幾十萬突厥人馬就此崩潰。這一中國古代戰史上罕見的戰例,顯示出唐軍越野、耐寒和騎射能力都不弱於在北方遊牧中成長的突厥兵。大唐初期武力的強悍,作戰的勇猛,不在強漢之下,令後人追思神往。宋朝的粉絲們往往抱怨大宋沒有養馬地,所以打不過遊牧民族,卻不曾想過,大唐開國的時候,也沒有太多騎兵,然而萬世之功,滅國無數,都是靠唐朝人自己一刀一槍打出來的。

    公元647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華夏曆代君王,能夠讓天下如此歸心的,僅此一人而已。

    柳克述先生如此評價唐太宗:“假如中國歷史上沒有李世民這樣一位卓越的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華夏民族究竟會演變到怎樣的境地?綜數百年華夷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統的民族復興與新局面的開創,其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術藝事之發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匯與創導,至使倭人販其餘緒以立國,歐西各國嚮往而慕化。其氣魄之大、業績之偉,無可媲美。推崇功業,數典不忘,我們豈能忘掉李世民!”

  • 3 # 亞托克斯

    晉朝史書也改過,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魏文帝曹丕之孫,從小聰明好學,才慧早成,有一代英主之氣息。

    然後曹髦突發神經病,企圖殺死母后與大臣,最終被正義的衛兵殺死,曹髦年僅十九歲。

    司馬家族含淚篡位,司馬昭還假兮兮的抱著皇帝哭泣。《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曹髦並不像一個有神經病的皇帝,曹髦自創的九言詩,以及傳世文章有《傷魂賦並序》、《顏子論》……

    一些著作文學,都可以看出這位皇帝是擁有極佳的創作天賦。

    唯一的解釋就是,司馬家族為了篡位合法,強行讓晉朝史官添加了一個劇本,故意抹黑曹髦,給司馬昭一個合理的政變理由。

    後世的三國演義揭露了真相,其實曹髦就是不滿司馬家族專權秉政,所以親自率領甲士討伐司馬昭,最終宮廷武鬥失敗而亡。

    司馬昭篡改史書在李世民之前。

  • 4 # 塵塵肥媽

    應該是從他開始吧?因為殺兄娶嫂,把老爹逼下臺也太不好看了。改史比起那些還是小菜,沒有要人命。從此史書也沒啥可信的了,都是1984的新聞部。

  • 5 # 借事鑑己

    正史修訂故事起源於漢武帝,司馬遷寫史記作死,寫了《今上本紀》,被漢武帝焚燬,而且沒有讓人重寫,只是讓後來者去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蝦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