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面對現實13的嘟嘟
-
2 # 131號渡老師王愛麗
“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少”具體指的是什麼?
父母放手越多,孩子越自立。因為父母放手給了孩子更多實踐的機會。
享受到父母真正的關愛的孩子,也學會去愛別人。這樣的孩子會顯得更加溫暖。
家人說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事無鉅細,孩子會有一種被控制的感受,而且因為包辦代替的太多,孩子倒沒有了感恩之心,認為父母做的林林總總都是理所當然。
-
3 # 家庭教育諮詢叢冬旭
父母的教養方式通常有四種:
1.權威型(高關注高要求)
2.放縱型溺愛型(高關注低要求)
3.忽視型(低關注低要求)
4.嚴厲型(低關注高要求)
你覺得四種哪一種好一點呢?
關心少就屬於第三種了。
-
4 # orchidQY
85的差不多,5的很好,10的很不好,不過呢,是不是非常關心的結果就是一定好,我看未必,到了我的視角下,敢說,我已經不問來處看人就行了,三二句話的事
-
5 # 文悅書生
提的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只有孩子得到父母應有的關愛,這樣的家庭才是溫暖的,正常的,孩子才能活潑、自然的健康成長,父母的關愛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才能使孩子對世界、對人對事熱情,才能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不會產生冷漠和厭世心理。君不見那些早早失去父愛或者母愛孤兒們,看人看事的眼光都是異樣的,有膽怯、有自卑、有警覺、甚至有敵視。雖然在某些方面自立、自理的能力確實有點的強,那也許是生物本能的所在。但絕不是正常獨立生活能力,應該是屬於不健全的。這樣的孩子無疑是冷漠的。所以我們無論如何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一定要多多關愛孩子,向他們有個完整的家,享受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採取正確的教育方式,當然也絕不是溺愛!
-
6 # 牽手教育
獨立意味的孤獨,但獨立之後的我們會不會更冷漠?一個人信奉獨立和自由,同時也相信人性的善。
獨立意味著孤獨。只有當我們慢慢走過自我階段、他人階段、到達獨立階段,我們才能在人際關係中變得遊刃有餘。這時候,別人再也沒法限制我們,除非我們想要接受限制。我們變得自由了,同時不會去侵犯別人的自由。我們在關係中所做的事,更發乎於本心。
可是,獨立並不是容易的事,更多的時候獨立意味著孤獨。
一個獨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斷乳的人。當他遇到麻煩或心情不好時,他不再對親人、朋友、同事懷有“理所當然”的期待。他可以求助,這是他的課題。同時他知道,別人幫不幫他,是別人的課題。從獨立的那天開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和資格。當然,他也不需要對別人的情緒懷有什麼理所當然的責任,因為這是別人的課題。去掉了人與人之間習以為常,用控制和期待來維持聯絡的方法,一個獨立的人怎麼能不孤獨呢?
孤獨,也許正是人生的某種真相。畢竟,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理解另一個人就,也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對另一個人的生活負責。我們總說,這是“我的”家人、“我的”戀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好像我們擁有某個人一樣。擁有是人際關係中最大的幻覺,沒有人能夠擁有另一個人,我們只是在各自的路程相遇,彼此同行。這種相遇又長又短,最終我們還是會分開,走各自的人生路。
但正是因為別人沒有必要一定對我們好,才有了感恩的理由。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會不會欺騙我們,才會有信任。正是因為我們能夠離開,堅守才顯得可貴。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際關係中美好的東西,只有出於自願的選擇,才會變成一種美德。
獨立不會加劇人與人的距離。那麼,獨立跟我們在關係上的親近矛盾嗎?未必。獨立之後,大部分人還是會投入和他人的關係中,只是這是自己主動的選擇。
獨立不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是因為,一個人信奉獨立和自由,同時也相信人性的善。人仍然願意對他人表現出善意,那獨立和分離只會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援和幫助迴歸自發自願的本心。我們這麼做的時候,不再是因為害怕別人失望,也不是為了別人的感激或回報,只是出於對另一個人本能的愛和同情———儘管我們知道,自己不必這麼做。
假如孩子的成長需要分離和背叛原生家庭,你會失落嗎?
回覆列表
只能這麼說父母給孩子關心少,自理能力會比別的孩子要強一些,父母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管他,很多事情都是要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