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魏的詩以及其他

    竊以為還是情懷的問題。

    當今社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實際。即使寫詩,也多了很多功利。有幾個是為了寫詩而寫詩呢?又有幾個是真的有感而發呢?

    客觀來說,現實生活的壓力,快節奏的生活,太多的慾望和誘惑,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營養詩人的環境和氛圍。現實中沒有了詩和遠方,只有眼前的苟且。

  • 2 # 騷雄讀經典

    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現在人娛樂消遣或者說表達的渠道和方式多了,有電視電影,遊戲棋牌等等,玩的東西太多,尤其是現在手機短影片的出現,使人越來越浮躁和追求即刻滿足。詩歌這種形式的表達節奏跟現在的這種社會節奏不一致。

    以前的社會主流主要是知識分子,他們有文化,有積澱,也把握社會的文化思潮和流行方向。他們的所思所想透過詩歌的形式傳承下來了。

    再一個跟古代的技術也很有關,紙張比較貴,普通老百姓能上學的少。詩歌這種形式不費紙張,便於流傳。同時,詩歌的韻律和節奏便於流行和傳播。如果是深刻或者凝練地表達了一種思緒,大家都很認可,有著共同的感受,那就更容易流行開來。比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諸如此類。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流藝術表達形式。過了這個時代,後續可能永遠不可能出現這種盛況,但是可能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比如先秦的百家爭鳴,後續的大一統王朝就不可能實現。但有可能出現詩歌的盛世,比如唐詩。八十年代中國詩歌的繁榮和。

  • 3 # 成長新視點

    以前的詩句傳頌千古,現在的詩句很少傳頌。這是有原因的:

    1.文化人的數量對比:

    古代,文化人太少了,不識字的文盲太多,特別是大師級的文化人,少之又少。

    現在,幾乎沒有不識字的。最少也是個初中水平。文科類本科畢業的優秀學生,每年都有很多。

    過去是稀少,現在是很多。

    2.喜歡寫詩的人對比:

    古代,創作詩詞,有些朝代是作為科考的一項能力。想參加科舉的,從小就要學會作詩。屬於,基本功的類別。

    現在,國家的l文化教育,在學生階段,沒有把詩詞創作一個重要內容,也沒有列入教學大綱要求。

    沒有要求的,基本沒有人搞。

    3.文化氛圍方面對比:

    古代,因為受到傳媒速度等侷限,寫詩不需要耗費大量的材料、時間,隨時隨地可以寫,具有短平快的特點。而且,文化表現形式也不多,詩詞歌賦,一本小說想要傳播都非常的不容易。印刷,傳播是要錢的。

    現在,各種各樣的手法可以表達思想,紙筆不貴,傳播方便。有興趣的,可以長篇大論的搞。也有人無聊需要消滅時間去看。

    4.傳播渠道和速度質量對比:

    古代,一首詩,主要還是靠口口相傳,用紙傳播的不多,這也是能夠長久傳播下來的一個核心因素。過去的人,沒有什麼打發時間的樂子。一個有名氣的文化人,寫了一首好詩,這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加上,詩詞豐富的內涵,優美的句子。更增加了,詩詞的口口相傳,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成為了,教育孩子的一門課程。不識字的人,講故事,是沒有任何障礙的!

    這是關鍵因素。

    現在,詩詞創作本就不多,群體也有不少,人們業餘文化生活有了更廣泛的選擇,加上傳播的路徑、渠道較窄,也不是主流。一首好詩,缺乏廣泛的宣傳和傳頌,有名也沒有名了!!詩因為太短,已經滿足不了人們打發時間的心智需求,何況現在的人對文化的挑剔很高!

    種種因素,造成了這個結果!

  • 4 # 閒雲野鶴七零後

    這與時代變遷有莫大的關係,與古今的文化生態相關。為什麼人們普遍感覺如今好詩句變少了?到如今學詩詞想到的就是唐詩宋詞,那些經典的詩歌經久不衰,口口相傳。其實分析一下,與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息息相關。古代娛樂方式單調,文人墨客以詩會友,以詩言志,以詩娛情。而當今社會娛樂方式多樣化,電影、遊戲、綜藝及自媒體早已充斥生活的方方面面,年輕人根本沒時間或沒興趣吟詩作賦了。詩歌的創作上,現代人也沒有古人那種生活閱歷,那種情懷,那種深切的人文關懷!試想一下,唐代詩仙李白如果沒有遊歷祖國大好河山的經歷,沒有人生的跌蕩起伏,他怎會寫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樣豪氣沖天的詩句。如果是現在的年青人,他也在遊歷的話,多半是拍影片在朋友圈分享或在自媒體賺錢去了,哪裡還會有詩情畫意去表達?所以,如今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社會變革,根本不是產生好詩句的大環境。要懷念和吟誦那些經典的美文詩句,就去神遊那些偉大的詩人或詞人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章與馬伊利離婚,明星離婚一直是常態,你最惋惜的是哪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