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神秘人

    其實明朝的內閣制度是皇權和相權的變相爭鬥,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皇權和內閣官員的爭鬥就一直不斷,有時是皇權壓過了相權,有時是內閣把控了朝廷。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後,自己完全把權利抓在手上,權利是增大了,只是朱元璋自己要一個人去完成所有的事,一天要批改幾百個奏章,實在累的吐血,所以朱元璋開始是讓一些民間有學識的人幫自己處理一些事情,只是提供意見罷了。後來發現這些人沒有官場經驗還是不行,因此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把翰林學士,編修文書的低階官員幫自己處理一些文書工作,這些人在殿閣工作,所以被稱為內閣學士,這就是內閣的雛形。那時的內閣學士完全是朱元璋的秘書,皇帝說什麼,他們就幹什麼,權利和官位都是低下的。

    到了朱棣當政時,內閣制度就成了國家的正式機構了。朱棣讓楊士奇,楊榮等人參與內閣,隨著時間的發展,內閣官員的品級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加重,內閣的官員凌駕於六部之上,甚至有的內閣成員還兼職六部的尚書。內閣的成員一般都是個位數,由官員推薦,皇帝最後決定。內閣官員的有首輔,次輔依次排列,內閣首輔也稱宰相,名義上不是宰相,但有宰相的權利。內閣主要是給奏章提寫意見,皇帝根據意見再用紅筆批紅,這樣事情就做下來了。隨著內閣權力越來越重,甚至威脅到了皇權,內閣的權利大到可以把皇帝的聖旨原封駁回拒不執行的地步,因此到了宣德皇帝時,宣德皇帝在內廷開個讀書班讓太監們讀書,有文化的太監可以做到司禮監太監,幫皇帝批紅,這個權利就大了,所以造成了明朝宦官亂政的局面,其實就是皇帝扶持太監對付內閣,加強皇權罷了。

    正德皇帝時出了個大太監劉謹,劉謹對內閣官員可是大力的打壓,一度讓內閣抬不起頭來,皇權佔了上風,當然到了最後,正德皇帝還是把劉謹給殺了。嘉靖皇帝時,透過大禮儀的爭鬥,嘉靖把內閣首輔楊廷和給幹趴下了,內閣完全成了嘉靖皇帝手中的玩物。嘉靖透過自己的權謀,完全把內閣玩弄於股掌之間,雖然嘉靖幾十年不上朝,卻牢牢的控制了朝廷,內閣在嘉靖手下就是應聲蟲,對皇權一點威脅都沒有。

    嘉靖死後,他的兒子繼位,只是他兒子卻差遠了,基本上被內閣壓著。穆宗想為自己的老婆買些首飾,內閣卻找各種理由阻止,顯然內閣在嘉靖朝時受到的壓制太久了,在嘉靖的兒子回報下來。穆宗只好妥協了,自己的家事都被人管,可見當時的內閣已經壓制了皇權了。到了明神宗時,出了個張居正,張居正完全不把神宗小皇帝放在眼裡,朝廷上的大小事張居正說了算,皇帝一點權利都沒有,當然啦,到神宗長大後也對張居正進行報復了。到了明朝的晚期,明熹宗朱由校時魏忠賢對內閣的東林黨官員進行清除,皇權佔了上風。最後一任皇帝崇禎,他殺了魏忠賢,用東林黨的官員進入內閣,崇禎不信任東林黨,東林黨也不信任皇帝,大家互相糊弄,最後把明朝給搞滅亡了。

    明朝的內閣其實就是封建社會君權專治的產物,在實際操作下在特殊情況下,內閣是可以制約皇帝的,如當政的皇帝很年幼,只是只要皇帝還在一天,內閣是永遠也不會把皇權給搞掉的,因為皇帝手裡有兵權,做恨了,把內閣官員殺掉也是可以做到的。

  • 2 # 閒看秋風999

    中國封建王朝歷代的統治者中,都有著不少勵精圖治的君主。他們往往都自覺的總結王朝的興衰,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明太祖廢除延續千年的丞相制和中書省制,開創內閣制,是歷史上的首創,是封建社會制度的創新。不過對它的研究,至今為止並沒有定論。

    關於內閣的研究,重點應該探求它的性質及其與皇權、宦權的關係,既有論文,又有專著。但大都是就事論事,沒有內在的聯絡。

    明代內閣的權勢與作用,因人因時而異。宣(德)、正(統)以前和中後期嘉(靖)、萬(歷)年間,“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閣和嚴嵩、張居正為政時,宦官勢力相對低落,閣權崇重。

    其他時期,內閣基本上處於無權狀態。目前關於內閣的性質究竟是什麼,似乎仍沒有說清楚,多數以為內閣是皇帝的另一套秘書班子,代草詔令與票擬。

    也有人以為內閣是中樞決策機構,但對它經常不能正常運轉,權歸宦官的現象又無法加以說明。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對於一般歷史愛好者來說,只需瞭解有這麼個制度就行; 知道它是丞相、中書省以後的輔政機構就行了;它以後就應該是清朝的"南書房"以及後來的"軍機處"。

  • 3 # 抖動徐州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逐漸發展形成的

    朱元璋在統一王朝前後經常需要御駕親征,所以處理朝政事物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出現了內閣的雛形,最初能格本來是臨時顧問機構,皇帝是最終的決策權,大學士很少有機會決策。

    到了永樂年間內閣的權利不斷變大,有的內閣成員貴為六部尚書,之後內閣更是成為皇帝最高的幕僚和決策機構,

    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到萬曆年間那個群裡應該是最為強盛的。特別是張居正的改革讓內閣成為全國運轉的樞紐

    換句話來說當時的張居正是現代的首相地位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內閣權利的變大,而內閣權利的變大一定會衝擊皇帝的權力,所以在明朝末年皇帝在制衡內閣權利的時期會扶持宦官集團這也是皇權與內閣文官鬥爭的表現。

    不僅如此內閣與六部也經常發生矛盾

    按常理來說內閣的權利應該是低於六部的權利的,但是在實際運轉中內閣經常與皇帝碰頭,所以經常會出現職權界定不清,大大影響了明朝的行動效率在客觀上也給了宦官專政有了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覺得付出應該不求回報的,我這種想法對嗎?求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