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吉安zyy
-
2 # 燕趙都市報
只用數千元即可享受幾萬元購買支出才能獲得的產品、服務,又呼應了環保可持續的生活趨勢,甚至能幫助你真正實現斷舍離,加之當前共享觀念深入人心以及共享工具使用普及所作的鋪墊,“租一族”悄然誕生並引爆相關租賃生意,這並不讓人意外。
一直以來,在社會主流觀念裡,“買不起才租”。但當下“租一族”,並非囊中羞澀下的無奈選擇,其背後實質是一種新的消費觀念的崛起,譬如它對應著環保、時尚、前衛、對新事物的偏愛等等新的消費主張。而讓“租”變成一種中性行為,也不僅是因為在成本上更划算,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多數產品的升級換代週期大大縮短,已讓“買”和“佔有”的價值,變得愈發讓人懷疑。所以,從長遠看,傳統的“買—用—扔”消費模式,很可能會被“租—用—還”的新選擇所取代。
事實上,以“租”為核心要素的新消費主張,早就有跡可循。曾有媒體做過調查,一部分年輕人已經以租車來取代買車,至於選擇網約車出行則更為普遍了。這背後,除了消費觀念變化,也有著社會對使用權、所有權的再平衡。早在2016年,有著“矽谷精神教父”之稱的科技預言家凱文·凱利預言了未來的十二個趨勢,其中之一就是,未來資源的使用權將比所有權更重要,人們將透過獲得服務的方式取代“佔有”實物。現在來看,“租一族”的崛起,或標誌著他所預言的未來比想象中來得更快。
消費主義社會中,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成了區分社會群體乃至階層的一個主要標準。但隨著“租一族”時代的來臨,這個標準或將被弱化。因為只要花費更少的錢,就能緩解過去大部分人“想買不能買”的尷尬,這意味著消費能力對個人消費行為的限制更小了,對應的是以消費習慣判斷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階層,將越來越“失真”。這對於削弱社會上的消費攀比,未嘗不是好事。
當然,在目前,“租一族”仍有著明顯的群體印記,離普遍化還有相當距離。雖然一些調研資料顯示,有73%的使用者對租賃持開放態度,但“租一族”的典型使用者畫像卻仍以95後青年為主,他們大多是學生和白領,年輕,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緊跟潮流時尚。因此,近幾年的“租一族”,仍然是一種少數人的消費方式。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注意:儘管“租一族”的消費行為背後,與節約、環保、迴圈經濟等緊密相連,但“租”所帶來的消費門檻的降低,會否催生新的非理性消費行為,也需要警惕。要知道,透過租實現了以較少的支出獲得較高價值的服務(產品使用),這種計算背後,其實是預設了購買就等於高消費這一前提。但對部分人而言,若那些高消費本身就是非必要的,那麼,隨意可租,是否反倒會刺激一些不必要的消費?更進一步,是否會加劇“隱性貧困人口”群體的誕生?這些問題,也不容不有所審思。所以,買也好,租也罷,最重要的是個人消費理性不能丟。
“萬物可租”,在很多城市,一些年輕人正在嘗試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從數碼產品到衣服首飾,甚至到玩具傢俱,“能租就租”。有評論認為,越來越多的人拋開了“買不起才租”的舊觀念,過起了“租”生活。“租”生活不僅能用最少的錢享受最大的快樂,而且使過去的“買—用—扔”單線型消費變為現在的“租—用—還”迴圈型消費,環保可持續。
回覆列表
感覺自己是一個對物品所有權比較敏感的人,除了會使用共享單車、順風車等,幾乎不租用東西。
網上查了下“租一族”解釋:“租”生活不僅能用最少的錢享受最大的快樂,而且使過去的“買—用—扔”單線型消費變為現在的“租—用—還”迴圈型消費,環保可持續。“租一族”表示,租不僅僅是因為囊中羞澀,更是一種環保、時尚、前衛的生活態度。
在我的認知裡“租”一般是租房子、租一些器械、結婚租禮服等等。
一瞭解,才知道玩具也可以租,家居服飾也可以租。而且“租”在95後很盛行。
這令我這個一直奮力賺錢來滿足自己慾望的老姐姐來說,有點尷尬!
努力攢錢給自己買奢侈品犒勞自己,存錢給自己一場身心放鬆的旅行,為了不租,我擁有自己的小公寓,為了滿足我日益膨脹的慾望,下班後提高自己的技能,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讓自己漲工資。讓自己可以在自己喜歡的東西面前,可以毫不猶豫。
對於“租一族”我想說,租可以,但別陷入“租”給你帶來的生活表象。即便兩三千給人的感覺像是萬入三五萬。生活是自己的沒錯,但那你那生活也真是租來的。久了不踏實。
“租”可以,但不能長久。
花錢的三種模式:消費、投資、浪費。買有可能是投資,租是消費,租多了,那也可能是浪費。
所以,生活中一定要清楚,有些東西可以租,有些東西一定要是買的,比如房子。光鮮亮麗背後有自知的冷暖。腳踏實地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過租的日子吧。也許你願意,你媳婦也可能不同意,你孩子也不願意。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