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照了汗青
-
2 # 兩個人的情感
瞭解童年期和情感忽視
童年期情感忽視指在童年期(年齡範圍在6/7歲~11/12歲)情感沒有得到認真對待、重視。而童年期是為一生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時期,是心理發展一個重要階段。
這個時期大約處於小學階段。在這個階段,大部分孩子逐漸擺脫父母幾乎寸步不離的情況,開始構建自己的圈子。在這個階段,老師,同學和父母構建了主要的“三足鼎立”的情感結構。在這個階段,小孩都較為敏感但又依賴。所以,一般感受到某一方失寵,都會將情感轉向其它兩方,希望得到安慰和重視,以平衡情感,畢竟幼兒期幾乎得到父母全部的重視。在這個階段,開始社交建立,在這個過程中,免不了疑惑和害怕,就像學步一樣,需要有父母長輩的引導和攙扶。
但如果在這個階段,得不到情感的重視,會容易不知道怎麼處理,而膽怯,感到害怕,失去安全感,並因為忽視而容易產生自卑。這個階段為之後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如果過於忽視,還可能形成心理陰影。
主要造成原因和表現形式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表達不耐心或者急於讓孩子學會獨立,都容易造成情感忽視。這個階段,孩子因為感受的東西較以前相對複雜,所以情感波動也較大,而且區別於幼兒時期哭鬧撒嬌的情緒。但有些父母會容易忽略區分幼兒期和童年期兩個情緒表達之間的不同,很容易採取忽視的冷處理方法,而忽略去理解和開導孩子。而有些父母也覺得孩子在這個時期需要學著獨立,所以造成刻意忽視,但也忽略了孩子需要學習和引導。
面對情感忽視,小孩一開始可能會哭鬧,但多次忽視,會開始沉默,漸漸不再過多表達自己。
父母應該為此做些什麼?
父母應該多觀察孩子的情緒表達,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疑惑或其它情緒抒發,不要用情緒波動,例如哭鬧錶達,因為別人理解不了。對於他們來說很小的事情都是很大的煩惱,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不要覺得他們小題大作。如果想要孩子獨立,讓孩子多和同伴相處,互相傾聽,互相理解。
我小時候就常常暗自埋怨過家人父母對我的情感忽視,甚至到現在能理解,卻還依然難以釋懷。我其實是一個敏感的人,所以從小的情緒波動就比別人大。但是我沒能以正確的方式需求到家人幫助,家人以為我無理取鬧,所以選擇冷處理方式。後來,我也不哭不鬧,生氣傷心也只是沉默。我以前甚至覺得自己在家人的眼裡很可笑,我認為的師生情,友情,親情,愛情好像都不夠分量得到重視,我會想,是不是這些情感實際上也沒那麼重要?這些被忽視而形成的思考轉變,其實對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而這些會為人生做出潛意識的選擇。
所以,我希望每位父母能重視童年期情感忽視這個問題,每個童年期的孩子學著理解自己和正確表達自己,並嘗試理解同伴,而每個長大的孩子,學著追溯過去,理解過去,嘗試釋懷和改變。也在此感謝,在過去傷心的日子裡,陪伴我的小夥伴和電臺。
-
3 # 情致閱微
童年的感情忽視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那種並不科學的方式,堅信捆綁出孝子,並不關心童年兒童的心理變化。
那種只為了填飽肚子的生活,肯定不會重視孩子的心理變化
回覆列表
一般是指父母沒有給這個孩子足夠的關心。
第一種情況,就是父母忙於工作,跟孩子比較少的溝通,造成孩子看到其他孩子被其他父母關心的時候自己心裡引起了一種長久的失落感。這種農村的孩子非常常見,也就是所謂的留守兒童。即使在物質上跟其他孩子沒有什麼不同,但是自己可以沒有父母接送過上下學,有事情都不知道跟誰說,可能很多人會說爺爺奶奶一樣的,其實不盡然,老人家體力已經決定了他們的精力,還有他們的思想各個方面很多時候對待孩子的方式都是很不一樣的。
第二種情況,就是當一個家庭裡面有幾個孩子的時候,有一個孩子特別優秀,造成了大人們的目光基本被這個孩子吸引,而對這個孩子心裡造成一種錯覺,自己沒有那麼重要。其中又以重男輕女的思想對這個孩子造成的忽視最大。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大人們的主觀意識太強,認為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從來不考慮孩子真正的想法,什麼主意都是自己幫孩子拿,認為孩子的主意都是錯的。這種做法也是大錯特錯的,這完全是不把一個孩子當成是一個人。要知道一個正常人活著,都是會有它自己的思想的,即使對方再不對,我們不應該忽略他們發出的聲音。
以上,就是個人認為童年期的一個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