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古滴瓜

    因人而異,這個真不好說是否有用!

    只能在你生氣的時候,經常性的告訴自己,等幾秒再說。

    考慮一下再把想表達說出來。

    不過這個是一個比較艱難的事情,因為很多人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情感。

    可以透過平常的習慣來增加自己脫口而出的習慣。

    等幾秒中後再說的方式。也可以在說之前深呼吸下,然後再表達自己的想法。

    理解為說話經過大腦下。

    不過這也是一個磨礪的過程。

  • 2 # 曦彥子

    脾氣,即情緒。跟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相關。控制,是意識活動,跟大腦皮層相關。大腦皮層的反應速度,比杏仁核慢。所以從生理上講,“控制”脾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對於情緒,人能夠做的是:

    1/ 了知。看清楚“是什麼”讓我發脾氣,真誠面對自己。

    仔細去觀察,每一個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感受,和一個態度、信念(對與錯,好與壞,該與不該...)。

    感受後面,藏著一個期待,一個自己沒有表達出來的、甚至被壓制的需要(比如尊重、安全、公平、安慰、價值感)。

    信念,是我們的價值觀。

    2/ 接納。以接納的心態去聆聽自己的感受。

    當我以接納的心態聆聽自己時,我才能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允許自己做我自己,繼而允許他人也做自己。 而脾氣,究其根源往往在於“不允許”。

    更真切地聆聽我自己,我就能夠更真切地知道“在特定時刻我所感受到的東西——意識到我在生氣,或者的確感到我在排斥某當事人;或者感到對某個人充滿了熱忱和友愛;或者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毫無興致,厭煩不已;或者我急於理解某個人;或者我渴望或害怕與某個人建立關係。”(引自卡爾.羅傑斯)

    當我願意接納這些感受,如同接納溫情、興趣、寬厚、友好等感受一樣時,我與自己的戰爭才可能停息。我與他人的關係也才可能變得真實自然。我的內心平和了,外在世界就和平了。

    控制,往往意味著否定和打壓,對自己的打壓有多用力,內在的反彈就有多強。發脾氣的時候,其實我們在心裡進行著一場硝煙瀰漫的自我戰爭。

    聆聽,是沒有評判地聽見自己真實的聲音,接納它。這讓我們能夠保持自己外在的態度與內心體驗的一致性,於人於己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說:“在我生氣和不滿時,做出一副平靜和友善的樣子,是沒有用的;不懂裝懂,是沒有用的;在某一時刻實際上充滿敵意,卻裝作一個仁慈的人,是沒有用的;如果實際上既害怕又缺乏信心,卻做出非常有把握的樣子,是沒有用的。總之,當我感到不舒服,卻裝出一切都好的樣子,那毫無益處。實際上,我在個人關係上所犯的大多數錯誤,我對於別人無所助益的大多數情況,都可以用一個事實來說明,即出於某種自我防禦的原因,我的表面行為與自己的實際感受背道而馳。”

    首要的事情是:瞭解自己,接納自己,面對真實的自己。自我內戰消停。

    3/ 允許自己去理解他人不同的感受、態度和信念。

    當真正瞭解和接納自己,理解他人就不再那麼困難。理解他人具有重大的價值!同時,是在以一種“雙重的方式豐富自己”。

    通常,對於別人的陳述,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評價或判斷,而不是去理解它。“當一個人表達了某種感受、態度、信念,我們傾向於不加思索地認為:那是對的;那是愚蠢的;那是不正常的;那是不合理的;那是錯誤的;那是不友好的。我們很少容許自己去仔細地理解他的陳述對他本人來說究竟有什麼意義”,羅傑斯說,“我認為,這是因為理解會帶來風險。如果我讓自己真正去理解另一個人,我或許會被那種理解所改變。”人既渴望改變,又往往害怕改變。

    羅傑斯描述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每一種理解都以某種方式豐富了我自己。我從這些體驗中以各種方式學到的東西使我發生變化,使我與眾不同,並且使我成為一個更能與他人共鳴的人。也許更為重要的事實是,我對這些當事人的理解使得他們也發生變化。這種理解使他們接納自己的恐懼和稀奇古怪的想法,接納不幸和沮喪的感受。”

    4/ 脾氣大多跟體質也有關聯。

    發現並改變那些可以被改變的,比如不健康生活方式。同時接納自己不能被改變的部分,比如與生俱來的性格氣質。

    總之,身心一體。保持身心平衡,中和,才是根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社會你屬於低調的人嗎?你見過最低調的人低調起來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