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奶爸

    心理學是研究社交、人格、情緒等心理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涵蓋了生物學、社會學等學科在內。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學與我們一直息息相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同學同事、老師領導的關係該如何處理,都與心理學有一定的關聯。心理學從兩方面出發研究人類的心理狀況。一方面是透過生物學研究人體內部的結構。比如某個細胞與某種情緒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這也是心理學的一部分,並且成功幫助許多人走出了困境。

    另一方面是心理學透過社會學研究人類的交際、面對各種事件的情緒反應來推理分析這些情緒的產生原因。從而逆向分析如何破解棘手的心理疾病,幫助人撫平心緒,走出困境。關於心理學家普遍心理不健康的說法,有失穩妥。我們不妨這樣做,假設從事X職業的人必定被X傷害過,那麼從事教師的人曾經都是沒有接受過教育的窮人?從事海洋學的科研人員曾經都被大海淹過?從事恐龍學的考古人員那是不是被恐龍咬過呢?於是我們得出了結論,這個假設不成立,從事心理學的人員心理普遍不健康是不存在的。

    從事某項工作的人一般都是對這項工作擁有一定的興趣,潛意識對這份工作有著心理上的驅動。

    心理學家也是一樣的,雖然不排除有心理受到傷害來做心理導師的,但這並不是絕對的,更多數的心理學家心理還是健康的。

  • 2 # 心理理想地

    中科院心理所臨床心理碩士,深耕心理學十幾年, “不說廢話,不熬雞湯”

    心理疾病:心理學人的“創傷後成長”

    醫生也會得病,久病成醫,就是這個道理。

    心理學人把心理疾病經歷,叫做一段“創傷”

    但是在創傷中康復了之後,人的心智往往會超出原來的水平,研究表明,有超過50%的心理疾病患者,經歷創傷之後有一個積極反應。

    心理學家甚至專門有個名詞,叫“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創傷,讓心理學人更加懂得堅強

    有些生理疾病,康復了之後我們會有免疫力,心理疾病也是如此。

    人總是創傷之後,才發現自己身上有一股此前不知道的力量

    “我們比我們知道的自己更脆弱,但同時我們也比我們想象中的自己更強大。”

    經歷過了痛苦,我們就會有一種達觀,

    《B選項》的作者桑德伯格提到過,有一位從乳腺癌四期中倖存的女性,康復後發現自己看事情的眼光變了。她說現在任何小事對她來說都不能構成壓力。

    而且她能更客觀中立地看事情,她變成了一個更理性的人。

    這種強大是真正的強大。

    心理疾病也是如此,大病初癒的心理學人也就不怕生活中的小煩惱。

    也正是這種治癒,讓心理學人更加能夠理解別人。

    創傷,讓心理學人更能理解痛苦

    有句話“順境能讓朋友更加了解我們,逆境能讓我們更加了解朋友。”

    心理學人,如果能患一次心理疾病,並且康復,肯定也就特別能夠理解患者,這種基於共同疾病的理解,就叫做“共情”,一個經歷過職場血雨拼殺的人,才能夠成為職場倒是,心理學也是如此。心理學家榮格就曾經說過:“一個受過傷的心理治療師,才能夠真正療愈別人”

    創傷,讓心理學人發現自己使命

    記得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NFL)有一個球星,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吸毒死了,留下他和四個弟弟妹妹。他突然之間感到了自己的責任,必須掙錢,養活好這四個弟弟妹妹。

    生理疾病讓我們思考人生,心理疾病也是如此。

    很多心理諮詢師都是體驗到了心理疾病的痛苦,才開始把人生的意義寄託在幫助更多的人,也是我們經常說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以前你只是在做一個“工作”,現在變成了“使命的召喚”。

    創傷,會讓人更願意做那些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別人的工作。

    敲黑板了啊!

    千萬別以為得大病一場也能成為個好的心理學人。

    要知道心理學上還有個詞叫 “創傷前成長(pre-traumatic growth)”

    想要成長,並不一定非得創傷。

    當你知道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痛苦和不幸的時候,你對世界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你自己可以從這些外界的不幸中獲得成長。

    看到別人的痛苦,心生慈悲,這就觀察學習,也可以成為好的心理學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向一個女生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