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暮有文化

    趣味解讀文化,品質成就快樂!我是北暮!

    大家都知道古文晦澀難懂,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古文都是經過斷句的。將我們的標點符號加到古文中,這樣雖然還是很難理解,但是大大的減少了古文的難度。

    那麼古代的人閱讀古文又是怎麼斷句的呢?就讓北暮給大家好好分析一下吧!

    韓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師說》,這篇文章具體的闡明瞭老師的作用和關係,同樣也提到了古代的斷句!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ou四聲)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dou四聲)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

    這句話解釋了古代如何斷句的方法——句讀。古代的人因為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古代的孩子學習不僅要學字詞,還要學習句讀,就是如何斷句!

    因為如果你一篇文章能不能弄明白,完全要看句讀學的好不好。有些文章的標點點在不同的地方,就會有兩個不同的意思。這時候就需要老師解惑了!

    因此古代的斷句,全部都是老師教的。教會之後你再讀書完全就可以憑藉自己以前學過的斷句來自己理解了!

    當然,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不能說明古代完全就沒有符號! 比如有些古人在寫文章時,為了不發生理解錯誤的情況,他們就會在有歧義的地方畫一個“/”以此來表示這地方是斷開的!

    後來也逐漸有了一些符號,比如圓點、頓號似的點、三角、方塊等各種型別。而古人也藉助這樣一部分符號來完成斷句!

    放在最後的總結

    古代即使沒有現在的標點符號也能夠讓文章讀起來更容易。

    他們主要藉助三點:

  • 2 # 金沙25

    謝謝悟空問答邀請:古代作品,文言文我們是很難看懂的,如《推背圖》,《文王八卦》……雖然沒有表點符號,有完整的意思,就用空白隔開了或用大黑點隔開,古人的智慧我們是無法超越的。著名的有袁天罡,……等 民間也有很多就是沒有出名。有很多預測文章手抄本,都是用空白隔開,或用大黑點隔開……

  • 3 # 海術

    中國古代確實沒有統一的標點符號。

    即使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但也有別的辦法斷句。根據出土的文獻顯示,簡牘上的文字,遇到書寫者預計閱讀者有可能產生歧義的地方,就會畫一短橫,表示在那裡點斷,免得讀者不明其意。參照《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竹書》《馬王堆漢墓帛書》中都出現過,並且是比較普遍的。

    在傳世書籍中,這種標點就更多了,有圓點、頓號似的點、三角、方塊空格……多種形式,有的和現在的符號非常相似。而且在滁州學院圖書館中,有一些比較老舊書中的圖片也可以看出,那是的斷句多數是用“空格鍵“表示。

    所以說,即使在中國古代沒有比較系統的標點符號,但是我們偉大的古人依然發明了好多的斷句以及標記的方式。這不僅體現了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更表現出中華先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 4 # 清樾故事

    有篇奇文《施氏食獅史》,通篇shi音: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的一篇文章。

    古人讀書,要讀得懂,就必須要懂句讀。句讀,大概齊和現代英語的語感差不多。要先大概知道全文什麼意思,再根據平時的文學素養的積累,加上“之乎者也”虛詞的幫助,點斷句子,最後就能理解全文了。

    《施氏食獅史》加了標點: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嗯,真香

  • 5 # 濟南娃趙捷

    學會古代漢語中的虛詞用法。如之乎者也……

    例:《陳涉世家》中,陳勝者陽城人也。斷句:陳勝者,陽城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腔上壽天官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