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不安講究史

    漢初三傑只有韓信以謀反的罪名被殺,張良、蕭何都是善終。唯有張良獨善其身的說法,只是一碗好喝有毒的心靈雞湯。只能說不作死就不會死!

    網傳劉邦好殺功臣,但實際上劉邦得天下後,封侯143人,其中大部分,包括劉邦最討厭的壅齒都得到了善終。所殺者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陳豨等大部分是諸侯王,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是已經造反,就是被人一直一次告發造反。

    後世會認為是劉邦找的藉口,其實不然。這和漢朝初期的局勢有關,劉邦垓下打敗項羽並非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劉邦撕毀鴻溝和議,偷襲項羽軍時,反被擊敗。而之前有過約定的韓信、彭越卻一直作壁上觀,直到劉邦許下豐厚的回報後,二人才率軍加入對項羽的圍攻。

    打敗項羽後,劉邦共封七個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 、燕王臧荼 、長沙王吳芮 、韓王信。並非是他們的功勞大,而是因為他們當時控制了山東大量地盤,軍隊,本就是實際諸侯王,封王只是被他們的實力脅迫,順水推舟而已。

    當時的劉邦實際控制的只有關中、漢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漢等地,甚至都不敢定都於“天下中心”的洛陽,而是採納了張良的建議:“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定都長安,並尋找機會慢慢剪除這些威脅。

    要說這些諸侯王沒有反心,就是過於單純了,他們有地盤、有軍隊,在楚漢爭霸中也表現出了野心,和擁兵自重的姿態。只是劉邦當時是天下共主,他們自知實力不足而已,卻都是聽調不聽宣,雙方都有猜忌心。

    縱使他們不反,部下也會想做從龍之臣脅迫他們造反,趙匡胤黃袍加身就是後車之鑑。縱然此時不反,後世子孫也一定會造反,漢景帝時七王之亂,同姓子孫都會為了爭奪皇權而兵戎相向,更何況是異性外人。

    這是現在一般人的正常想法,但是劉邦實際當時也並沒有以莫須有趕盡殺絕,如比較老實的長沙王吳芮就得到了善終。而被殺的諸侯王中韓信、英布、臧荼都已經有造反的行動,彭越有兩次被人告發造反,且當時已經有部下勸說他造反。

    所以韓信是漢初三傑,唯一被殺的,也是唯一的諸侯王。其實劉邦當時也是念及功勞沒有殺他,而是改封為淮陰侯韓信,並軟禁在京中。但他面對其他功臣依然居功自傲,如《史記》記載,樊噲見韓信都是跪拜迎送,口稱臣,而韓信在出門後大笑:“我這輩子居然和樊噲這些人為伍。”滿滿的不屑,找死。

    另外陳豨拜為鉅鹿太守的時候,韓信竟然唆使他造反,並自己為內應,“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後來陳豨果然造反,韓信也與他時常通訊,並積極準備造反,最後被人告發,呂雉和蕭何設計騙入宮中殺死。可以說韓信造反是人贓俱獲的,並沒有什麼冤屈。

    而蕭何,一直受到劉邦和呂后的信任,始終擔任大漢的丞相。晚年依然被委以重任,主持制定漢律九章。

    公元前193年,在丞相任上,操勞多度,一病不起,漢惠帝親自探望並詢問丞相的接班人,蕭何推薦曹參為相。

    不久,蕭何去世,享年65歲,諡號“文終侯”。夫人甘氏,封一品夫人,後襲封蕭何的酇侯。生三子,長子蕭祿襲封酇侯,無子,去世後爵位有甘氏繼承;次子蕭同由呂雉封為酆侯;幼子蕭延,呂雉封為筑陽侯。

    蕭何一門封侯,又何來不得善終。

    至於張良,《史記》記載“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加上崇信黃老之術,所以劉邦得天下後,以養病和修仙為主,干涉政事比較少,但並非如傳說的隱退。

    如劉邦想要廢太子時,張良就曾為呂后出謀劃策,並屢次向劉邦進諫,後來更擔任太子少傅。

    於前186年,病逝,享年65歲。

    總結:漢初三傑的結局,往往被人包裝成“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心靈雞湯。但人生不是功成身退,急流勇退這麼簡單的,不然歷史明鑑在前,為何一代代的人都犯相同的錯誤?關鍵在於《道德經》中所說的:“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有時候知人簡單,自知者難,更難的是懂得進退分寸。如韓信,大家以為是死於“狡兔死,走狗烹”,但他的命運早就由之前的一舉一動決定了,從他趁人之危險向劉邦討要“假齊王”的時候,就註定一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把魚湯做得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