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潘講養生
-
2 # 獸醫新同學
您好,作為一個養生少女,想給大家分享一些養生乾貨~“脾胃屬土,胃乃陽土,喜溼惡燥;脾乃陰土,喜燥惡溼。”
水溼之邪的產生,與脾的功能失調有很大關係。脾虛失運,最容易導致水溼內停,化為溼邪。所以,不管是溼寒還是溼熱的治療,最關鍵就是除溼。只有溼邪被及時處理,才能扭轉病機,而健脾最能促進水溼代謝,從根本上治療溼邪。
而溼熱體質,可以透過以下方法~01
溼熱體質,舌苔厚膩發黃,應該少進食甜膩食物,肥甘油膩食物,平時多吃一些一些健脾去溼的食物,如冬瓜、薏米、白扁豆、白茯苓等。而生溼的食物,如酒水、肉類,一定少吃。
02
如果下焦有溼熱,尿尿泛黃,白帶發黃,有異味。長久以來就會發展成婦科炎症。這個問題,單吃蒲公英就可以解決。
03
溼熱體質還可以透過吃去溼熱的中成藥——二妙丸
二妙丸由炒黃柏和蒼朮組成。蒼朮健脾燥溼,可以用來治療脾胃生溼之源。而黃柏歸膀胱經,可以清下焦溼熱。因此此藥用於燥溼清熱,用於下焦溼熱,溼熱下注,白帶黃,陰囊潮溼等。
-
3 # 中醫養生鄭芝環
胃腸溼熱是一種很常見的胃腸狀態;如果平常不注意飲食、暴飲暴食、或者過食辛辣油膩,這就很容易妨礙胃腸道的消化功能,食物積滯胃腸道,導致胃腸積溼化熱。
胃部溼熱多會表現為胃部疼痛、伴有燒灼感、口乾口苦、噯氣反胃等症狀;腸道溼熱多會表現為腹痛、腹脹、肛門灼熱、大便粘滯不爽或瀉下黃稠;但兩者也經常同時存在,都可能會一系列胃腸道的症狀,覺得口渴口粘,但又不想喝水,舌苔黃膩等症狀。
如果溼熱阻滯胃腸,氣滯不通,會發生腹脹腹痛;溼熱阻礙胃腸運化水谷,容易出現食慾不振、腹瀉或大便粘滯黃稠;溼熱蘊結,上蒸頭目,因而容易出現口乾口苦、面紅目赤、頭暈目眩、暗瘡等現象。
關於胃腸溼熱的調養,飲食要注意清淡容易消化,宜多吃清熱利溼作用的食物,比如紅豆、薏米、綠豆、苦瓜以及小米、冬瓜、赤小豆等,少吃油膩、辛辣刺激食物等。
治療胃腸溼熱,中成藥可以使用香連丸,葛根芩連片,複方黃連素片,枳實導滯丸等藥物;中醫治療除了清熱去溼,還要著重注意健脾助運,以杜絕溼熱根源,避免反覆發生,因此是溼熱康復之後,平常還要注意調養脾胃,加強脾胃運化功能,可使用健脾類的中成藥,比如參苓白朮丸、健脾丸等。
回覆列表
如今很多的人都存在飲食不當的情況,沉重的生活壓力以及不規律的作息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很多人都會出現脾胃溼熱的情況,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積極地做好疾病的防禦。
【脾胃溼熱的症狀表現為以下三類】1,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2,口乾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吃甜食則冒酸水,納呆噁心,身重體倦
3,小便發黃,大便不通,舌苔膩黃,脈象滑數
【脾胃溼熱的主要原因】上述問題不能獲得合理調理,病變折返同持續的過程。再次也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如喜食肥甘油膩,辛辣,吸菸嗜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溼生熱。
【脾胃溼熱的預防】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疾病,同時,要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不吸菸,不飲酒等,儘量不吃海鮮。
【脾胃病臨床表現】多為本虛標實,溼熱是標實的表現之一。急則治標,當溼熱提高成主要問題後,就需清化溼熱做主,健脾助運做輔。
【脾胃溼熱的飲食】溫膽湯出自《三因極一病症方論》,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竹茹,炙甘草,枳實,生薑,大棗,原“治大病後,虛寒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它藥性的溫涼根據構成藥味量的多少,此方組方易,性味平和,透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裡症均可應用,臨床應用已經超過原記載症治範圍。
由於溼熱症的纏綿難愈,臨證需審症求因,辨別溼與熱孰輕孰重,靈活加減。熱重於溼較少見,也不要過寒涼的,以溼熱並重方內添蘆根來清熱,生津,利小便,輔以萊菔子,焦檳榔,令熱隨大便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