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r馮二
-
2 # 且拂心塵
就講一個案例吧,想必大家就知道了。
名定陵(萬曆皇帝)的貿然挖掘就造成了慘重的損失。當時郭沫若透過各方周旋,得到了挖掘萬曆皇帝陵墓的批准。可是,當時明定陵挖掘過後,出土的大量文物就立即遭到氧化破壞,各種珍貴字畫和絲織品頃刻間灰飛煙滅。,萬曆皇帝所在的金絲楠木棺材被破壞,農民撿去劈了做傢俱,1955年定陵發掘以後,裡面出土的三千餘件文物也沒有被進行過專業保護,它們就這樣淒涼的被放在普通的平房大院裡度過了60年。直到幾年前,這些文物才被轉移到博物館保護。
明朝萬曆皇帝的陵墓已經給我們如此慘痛的教訓,更別說中國的祖龍——秦始皇的陵墓了,那將是無法想象的後果。在現在的科技水平還達不到在掘開陵墓的瞬間維持內部文物的完好,貿然開挖是對歷史的踐踏,也是對子孫後代的不負責任,也絕沒有人會做這個罪人。
-
3 # 使用者振華
秦始皇陵墓不開挖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由於有些技術不夠成熟,還沒有掌握開採以及完美儲存的技術。另一個方面,不管從民族心理,還是民族感情上,站在崇敬先人的角度來看,所以都認為不應該開挖秦始皇陵墓。
-
4 # 師宋堂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的存在,對中國,乃至世界民眾來說,都是期待的,都能期盼看到它的神奇奧秘,如果能夠挖掘的話,它必將再次驚豔世界。那麼,它到底能不能挖掘呢?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第一,科學技術條件不允許,這也是主要原因。在不能充分保護挖掘出的陵墓的條件下進行挖掘,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明朝萬曆皇帝的陵墓挖掘時,由於陵墓常年沒空氣,而我們的保護技術又做不到位,很多字畫幾秒鐘就失去了顏色,快速腐爛,一碰即碎;兵馬俑出圖的彩色兵俑,也是很快褪去顏色;馬王堆出土的漆器裡有新鮮藕片,接觸空氣不久就變成灰了。在技術條件不允許的條件下,根本不能挖掘。
第二,挖掘難度大。據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佔地面積56.25平方公里,單皇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皇積41600平方米。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再就是秦始皇陵在地下佈置了用水銀做的江河湖海,而考古工作者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存在,僅僅是多年來水銀毒性的環境滲透,挖掘後能帶來什麼樣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投入資金巨大。考古是需要很多資金的,不說整個皇陵,就單單地宮挖掘,需要建造大棚來保護陵墓的溼度和溫度,這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目前技術並不成熟的條件下,還沒有人敢於做出這麼冒險的事情。
第四,必須遵循“不主動發掘帝王陵”的考古規則,除非是搶救性發掘。我們對秦始皇陵的區域性認識不足,保護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對地宮的“念頭”是違背科學的。“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是國家定下的規則,也是目前中國考古界一個鐵律,不可輕易觸犯。1997年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強調文物的考古發掘應該是堅持配合基本建設為主,“由於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
綜上所述,秦始皇陵不敢挖、不可挖、不能挖!
-
5 # 論十方
秦始皇陵為什麼到現在還不能挖?不僅秦始皇陵沒挖,除明朝定陵挖掘以後任何皇陵都沒有挖掘過,這也是挖完定陵以後,周恩來總理下達的一道命令,在沒有達到完整能保護地下文物的條件下,不能再挖掘機任何陵墓。事情起源:解放初期由郭沫若等專家,向國務院申請挖掘北京13陵的長嶺,後巧合發現定陵有缺口,就先挖掘了定陵,文物出土後,由於氧化風化強光等因素毀壞了大批文物。致使周總理下命,不準再挖掘其他陵墓,因此秦始皇陵現在還沒有挖,肯定是因為現在條件還不成熟,保護文物的科技水平沒有達到要求。原創
回覆列表
挖出來容易,保護和儲存不易。
兵馬俑原來可是彩色的,挖出來的瞬間顏料就被氧化,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名族的瑰寶若不能妥善儲存,不如先放在地下保持原狀,待科技水平進一步發展到可以完全保護文物,再挖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