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880
-
2 # 迴音思凝說教育生活
教師“三怕”,可能是部分新入職教師的真實寫照。面對這些情況,我想借用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高金英老師的話說“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而安心教學的關鍵就是老師也要不斷學習。
首先,面對學生不聽話。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出生的00後、10後學生,如果我們再用自己成長的經歷來理解、比照、揣摩新生代,再用我們的傳統習慣去改變他們,就會無功而返。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去適應網際網路社會下的“不聽話”學生,讓其儘可能地“聽話”。
1.建立“儲備庫”。日常學習工作中遇到的德育故事、學生案例、活動素材、管理方法等,都可以拉進自己的“儲備庫”,要用的時候,對號入座。比方說一個“不聽話”的學生,唯獨對舞蹈感興趣。“儲備庫”裡剛好就有一個處理“不聽話”學生沉迷於電腦繪畫的案例。我們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當“拿來主義者”。
2.學點小妙招。“別人家的老師上課時都會給我們表演魔術……”。有多少老師羨慕著“別人家的學生”,就有多少學生羨慕著“別人家的老師”。我們也可以學著變成那樣。如,當學生走神時,給他們來表演個“生活小魔術”,講個笑話。如果覺得自己在網上學不來這些,那就把寓言故事或者典故脫稿講下來……這些都是“哄學生”小妙招。
3.學點教育的“藝術”。同一種意思,用不同的語句表達,效果完全不同。尤其是當我們碰到“不聽話”學生時,很容易被“嗆死”。可是,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卻在語言環境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如,當學生被點名回答問題,聲音很小時。我們是否可以把“能請這位同學聲音大點嗎?”換成“在不費電的情況下,能不能把音量調大一點。”
其次,怕待遇不公平。總體上來說,待遇問題正在不斷地改善。我們羨慕高待遇的。但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要想獲得更好的收益,我們還是得不斷學習。
1.學習專業知識。老師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於教育教學知識。我們除了靜下心來上好每一堂課,參加教研活動,公開課,參加培訓,還可以透過各種教學競賽來實現提升。當然,當我們足夠優秀,也可以成為優課的授課者、培訓者,從而轉化為收益。
2.學習新媒體寫作。知識變現,離不開新媒體寫作。好多教育領域的大咖,都能根據自己的專業,從事新媒體寫作。像李永樂老師那樣,新媒體做得不錯。
3.學會調整心態。短期內,老師很難在待遇上實現質的提升。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老師更應該靜下心來慢慢沉澱自己。焦躁時,不妨多親近大自然:散步、跑步,驅趕心中暫時的陰霾。
最後,面對不給力的家長。大部分家長,還是挺配合老師的。只是有少數家長,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我們家的孩子我們管不了,還請老師多費心”。面對家長“不給力”。我們也要學習。
1.教會家長充分運用網路的功能。當家長難以“對付”自己的“熊孩子”時,不妨從網上搬出《頂撞媽媽是有權利的》。告訴孩子,頂撞媽媽時,下列的事任選一樣。做到後,才有頂撞的權利。
2.做好學生和家長的溝通橋樑。當家長不給力時,可以採用學生影響家長的方法。如,一些村裡家長去學校找孩子。不管有沒有下課,直接旁若無人地走進教室或在門口高聲呼叫。隨後,就可以教育學生。“不拘小節的村裡人,我們可以原諒。但是作為學文化的我們,要懂禮貌。有文化的你們,可以回去教教自己的家長。”……
3.家校合作。讓家長明白,學生不僅是老師的,更是家長的。老師要努力教書育人,家長同樣也可以發揮重大作用。陪孩子共同進步、積極地參加家長會......
回覆列表
學生不聽話,家長不給力,待遇一直不公平(一直都是剛入職的工作最辛苦工資最低,職稱高的工作輕鬆工資高),這些都再正常不過,還怕個鳥?真怕的:怕生病,怕開會,怕檢查,怕交各種沒用的材料,怕分配各種與本職工作無關的指標任務(如職校送生.扶貧.政府資料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