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馨墨韻

    這個首先是時代造成的,弘一生在文化大家輩的百家爭鳴的民國,文化的多元造成書法風格的變化多端。王羲之活在玄學文化盛行的東晉,晉朝尚韻,風格相對單一。其二,弘一一生經歷繁雜,涉獵藝術領域頗多,最後皈依佛門,且頗有建樹。右軍受道教玄學影響,追求方向不一樣。拙見,見諒。

  • 2 # XDK369

    變化正常,不變亦正常。

    變與不變皆有定數,不可強求。

    尊崇內心,順應自然。

    道,非常道!

  • 3 # 尤年1

    首先,弘一法師不應該和王羲之相提並論,也沒資格相較。

    次之,王羲之與弘一法師相距兩千多年,王羲之所見到的、思考到的與弘一法師也大相徑庭。

    再之,弘一法師的書變也不是書法史的高峰,也完全無力與王羲之扛鼎。

    最後,王羲之不是沒變,而是變到了極致,變到了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變成了永恆的經典。

    所以,這個問題基本上屬於沒有意義的探討。

  • 4 # 大同王屹峰

    首先,在書法上弘一不能與王羲之相提並論,羲之是大師之上的書聖,而弘一距此還是有相當距離的。

    羲之之所以頭戴書聖貴冠,首要原因是開宗立派的集大成者,到達了一個歷史的峰巔,再變法就是下坡路了。這對一個只活了五十多歲的人來說,已經沒有可能了。

    大家知道,一個人的書風反映的是這個人的內在性格。這個性格在出生前已經定型,後天只是開發發揮和完善的過程,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如此一生而終。除非經歷了特別事變,導之人的性情突然變軌,從此道變至彼道,因而在書法上就出現了與往完全不同面貌。也就是說這個人在精神上變性了。

    弘一很可能就是這種情況。觀其書作前後到判若兩人。

    李叔同出家為僧的真正原因筆者不知。但就一般半路出家人來說,相當部分人是遭受重大挫折而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尋求解脫,追求另一種精神寄託。然而這並不是佛教的宗旨,佛的本意是自覺他覺,普度眾生。而大部分佛人都背離了佛祖的原義。

    弘一後期書作,火氣消盡,陽剛全無,只剩一點清水。我想這對眾生和佛教來說,都不應算作倖事。

  • 5 # 子衿書法

    弘一法師的變,讓大家摸不著頭腦。出家前與出家後,他的書法從傳統書法變為沒有塵世共識美的“字”。

    王羲之的書法不是沒有變化,只不過他距離我的時代太過久遠。他早期的書法並不足以為當時的人所重。到了晚期以後才進入佳境。王羲之的書法留存於世的,以書信居多。當時的人書信有這樣一種回覆方式,字寫的好的,對方便會儲存下來,重新用一張紙寫回信。字寫的不好的,對方則翻過來寫上回信送回去。他不好的字跡早已經淘汰乾淨。這是一個原因。

    要說變化,王羲之留存到現在的字跡雖然沒有真跡,但從唐代摹本留下來的書作中,我們很難看到完全雷同的兩件字形體態。光是他的“王羲之”三個字的寫法,都是三四十種不同的寫法。寫法不同,神情各異,但卻透顯出王羲之所獨有的神韻。王羲之的變,是向著完美的方向去變。

    弘一法師的生活年代距筆我們的時代不算太遠。不足百年。他出世以後的書法,不能用世俗的美醜去對禪宗佛道中的世界觀去解讀。能欣賞的人,我不會對他們說三道四。不能欣賞的人,也不必哀嘆自己沒有慧根。佛家的追求與俗人的追求是不一樣的。

  • 6 # 狂喜淡墨a

    王羲之與弘一大師之別,彼此的書法晚年皆有變化,王羲之的字到了晚年,米芾《書史》雲:“右軍暮年書老而逸”又云:“來戲帖”字法清潤,又云:“右軍行書第一,是竹絲幹筆所書,鋒勢鬱勃揮霍,濃淡如雲煙,變怪多型。”山谷題跋雲:“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待之”由此晚年筆墨常帶道家之虛妄,入了自然之景,因而筆畫不被繩墨所縛,不求法脫,胸襟流出者也,其揮灑自如,筆筆變化,故鬱郁勃勃生機盎然且揮霍也。

    弘一大師,晚年自號晚晴老人,為佛教律宗高僧,離塵,刊落鋒穎,乃味恬靜,書跡逸品,其書力學《北碑》《張猛龍碑》,造詣涉音律,戲劇,善書畫,晚年其書脫法,亦乃入佛境,俗話雲:不與世爭鳴,故其字無塵之雜,何談筆法?何言韻致?假如有人論其優劣之評,那麼俗俗俗界之人。故弘一大師晚年之字乃自然而然,超脫是也,一生正如他絕筆“悲欣交集。”

    以上發嘆可見其兩人都有變化,一則入道家一則入佛家,皆為“釋道”入自然門,脫法,身心自由也。書皆脫俗,與眾不同。

    人很難放棄雜塵俗物,累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對於鬼怪的恐懼源自於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