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十勇
-
2 # 五行水旺
這種情況,其實和諸葛亮有很大關係。
從忠義來說,諸葛亮是個好大臣,是個值得託付的人。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兢兢業業的耕耘西蜀,但也正是託孤才導致了西蜀後面的結局。
諸葛亮一心惦念著實現一統大業,但是當時的情況是三國是鼎力態勢,誰想消滅誰都是不太現實的。
這時劉禪偏安一隅,本想著和百姓安居樂業,但是諸葛亮卻頻頻上表申請出兵,結果幾次北伐後使得蜀內貧瘠,是戰爭拖垮了西蜀的經濟。
當時四川16歲以上男子全部服兵役,可想而知蜀國內情況的窘迫。兵尚且如此,那麼在五虎將死後,蜀國沒有了將才,才導致廖化出徵做先鋒的局面。
我來回答是什麼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蜀漢建國初期,雖然人才沒有曹操,孫權集團的人多,但大神牛人還是不少的。文有龐統,法正,孔明等謀士,武有關張趙馬黃,魏延等猛將,但為何到了後期,人才極度缺乏,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呢?
可能會有人說,這是因為蜀漢地方相對偏僻,人才沒有中原地區以及南方一帶多的原因。這可算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為歷史上,秦國和劉邦就是以巴蜀為根據地,進而統一中國的。那麼,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覺得出現這種情況諸葛亮難辭其咎。
其一,在人才的招攬提拔上,劉備玩的是謙虛的實用主義,能收攬眾心。孔明搞的是高傲的完美主義,能人避之不及。劉備起家時,對人才十分渴求,經常降低姿態,屈身攬賢。對孔明,三顧茅廬,對趙雲,初次分手,挽手不捨,後摔子護將,對關張,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對魏延,嘉其勇氣,敢授重職。而在蜀漢後期,實際主政的諸葛亮既沒有到誰家三顧過,也沒對誰執手不捨,甚至連一篇象樣的招賢的佈告都沒發過,而且還搞出了一套“志、變、識、勇、性、廉、信”七方面的選人之法。及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告之禍難而觀其勇。
五: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試想,這七條有多少人能面面俱備。時值亂世,有一技之長就應用之。而孔明卻有樣的高冷完美,不貼合實際的用人擇人之道,天下有幾個人可選,又有幾人能入其法眼裡。所以,人才少是自然的了。
其二,劉備對各派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而孔明卻是重用荊州派,打壓東州派和土派。劉備攻下蜀地稱王稱帝后,大封群臣時,基本上照顧了自己帶來的荊州派,本土的益州派,原劉璋的東州派三派的利益。不僅法正,黃權,孟達得到重用,連他一向瞧不起,覺得徒有虛名的許靖也封了司徒之職。可孔明掌權後,採取荊州派優先的態度,排擠廖立,李嚴等東州派,本土派。使兩派的人心灰意冷,作壁上觀,蜀國實際上只有荊州派在效力。外部不積招攬曹氏,東吳人才,內部又只挖了三分之一的人才潛力。在這樣的局面下,能用的人才當然不多。
其三,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蜀中的人才死傷很大,基本掏空了蜀漢的人才家底。而孔明又沒采取休養生息,培養人才,重新補血。反而七徵孟獲,六出祁山,征戰不斷,人才不僅得不到培育,反而還繼續在戰爭中損失,這也算原因之一。
其四,孔明對人固執,感性,隨意,不注重培養感情和關係,使很多人才感到很灰心,不樂為其用,不願出頭。魏延與姜維同為降將,孔明對姜維視為珍寶,卻對屢建大功的魏延總是各種不順眼。張飛抱病來朝,孔明卻嘲笑他,過去連千軍萬馬都不怕,今日為何怕小病。陳式戰敗,發了句牢騷,說丞相老打敗仗,我這敗一陣算什麼,即被斬首。諸如種種,使文武大臣很寒心,明哲保身,不願出頭。
另外,這與與劉備的人才招攬策略是相關的,
劉關張結義靠的是感情和義氣,
招收諸葛亮等人也是靠的情感收買,
這樣的組團方式只能組成小團體,而且不利於人才的大規模培養,就和黑社會一樣,靠拜關羽,以“義”的價值觀來維持,始終只能是小團體而不能做大。
沒有所以這造成了蜀國後期的人才匱乏,即使諸葛亮累死了,也不能使蜀國有大發展。這種組團方式影響了後世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後來產生了科舉考試,才有了規模化培養人才的方式。
綜上所述,蜀漢後期出現無大將的局面就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