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龍去脈a
-
2 # 耕夫語文
熱愛讀書是一個令人終生受益的高雅而美好的習慣,“如何有效讀書”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現在人們熱衷於讀屏,透過手機等電子產品獲取碎片化的知識,“淺閱讀”盛行,而閱讀經典紙質書的“深閱讀”越來越少。要想“有效”閱讀,我想這既是讀書方法問題,也是讀書態度問題。
首先樹立讀書不僅僅是學習,更是追求高品位生活的理念。古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的讀書激勵功利性太強,讀書是學習的方式之一,但如果能從讀書是為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陶冶性情的心態出發,那麼你就很容易靜下心來讀進去。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作為我們有效讀書的指導。
其次讀書得有選擇的眼光和能力。所謂開卷有益,關鍵看你“開”的什麼“卷”。人生不過百年,應該利用有限的時光去讀經典作品。讀進去,走出來,然後利用聖賢教導去指導自己的人生,如此,自然稱得上“有效”。
最後有效讀書還得講求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選擇了經典作品的基礎上,再選出一本來,制定讀書計劃,精讀細讀反覆讀,直至讀出自己的心得感悟,更上層樓後,你可以反過來以批判的眼光審視作品,寫出自己的讀書札記。
-
3 # 大道至簡的睿俊
很多人讀書都有一個習慣,拿到一本書,從頭到尾讀一遍,覺得越仔細越好。我覺得,這不是最有效的閱讀方法。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 閱讀真不用對每一本書都要仔細讀完,就如《高效閱讀》第一章寫到的“閱讀者的十條權利”,其中就有不讀的權利,跳讀的權利,不讀完的權利等等。
我自己總結的就是:閱讀要有節奏感。
所謂“閱讀的節奏感”,就是我們在進行閱讀時,針對不同的書可以做出快、慢、精、粗等多種閱讀方式的選擇,就像在跳舞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舞曲,選擇慢四拍,中二拍,快三拍一樣。閱讀的節拍可分為:預讀(跳讀)、略讀、慢讀、精讀、重(chong)讀等幾種,如何進行選擇,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拿到一本書首先進行一次預讀(跳讀)
首先,千萬別從第一個字開讀,你要看下書名和作者,然後讀一下書的目錄和序言,想象一下整本書可能會講的內容,然後隨便翻到一頁,認真的讀上一段,再翻到一頁,再認真讀一段,這樣跳躍式的讀上幾段,如果你覺得有趣,有感覺,那好,你就和這本書有緣分,可以往下進行了。否則,就算這書是豆瓣高分或是亞馬遜嚴重推薦,都建議你暫時放棄。梁衡先生在所著《我的閱讀與寫作》中寫到“一部好的書隨便翻一頁,就能留住讀者的眼,一篇好文章任讀一段,都能吸住人的心,這叫通篇錦繡,字字珠璣。就像一碗湯,不一定非得等到把一整碗都喝下去才知道它好,只要嘗一口就行了。”
二、根據閱讀的目的對經過預讀的書決定採用不同的閱讀節奏
如果你只是想收集資訊,或者是在進行主題式閱讀(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即可採取略讀的方式,找到書中的關鍵詞,快速從書中抓取自己需要的內容進行閱讀;如果你是在讀文學類書籍,比如小說、散文之類,建議你採用慢讀的方式,慢慢去體會書中的聚散離合,品味書中的酸甜苦辣,感悟書中的潮起潮落;如果你看的是一本經典著作或是一本你必須要全面掌握的專業書籍,那你就需要採取精讀方式,從頭至尾,邊做筆記邊思考,認認真真把這本書讀完。
三、看完後覺得很有價值或沒有看懂的書可適時進行重(chong)讀
需要重讀的書,有兩種:一種是經典著作,經典所以經得起重複是因為它豐富的內涵,人們每重複它一次都能從中開發出有用的東西;另外一種大多是有關方法論的書,可能你第一次沒有完全讀懂,或是完全掌握書中的內容,過一段時間,你再拿來重讀,往往就會有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的新發現。
閱讀是一門技術活,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總結。當你掌握並形成了一套符合自己特色的“閱讀法”後,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你都會做到從容應對,讀起來的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回覆列表
書可以講是文字相,書中內容與現在生活相差甚遠,書中一句話又要多少經驗與錯誤堆積出來?其中之苦與耐力只有修行者才能領悟。今天計劃和明天實際變化又差多遠?評論沒有用東西只能當故事來聽!自己親自去修行才能其中苦味,不幸可能一世無法領悟,當領悟出來其中的甜回頭看看過去的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