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華小帥哥1k3A
-
2 # 吉康文化
清明掛紙,是陸河一年中不亞於春節祭祖的盛大活動。掛紙,是陸河一帶對掃墓的俗稱,因掃墓時要在墳頭上撒上彩條紙而得名。
陸河人對清明掛紙的重視尤勝於春節,外出經商務工人員可以不回鄉過春節,但清明不能不回鄉掛紙,不然是要被數落忘祖背宗的。掛紙的範圍是所有能找到的祖先墳墓,世代相傳,加上有族譜的記錄,近代的墓碑上也刻有墓主世序,往往可追溯到前十代的祖先墓。按陸河的傳統說法,曾祖以上均稱公太、婆太。
掛紙按照祖先的世序先遠後近進行,越是輩分高的祖先參加掛紙的人就越多。逐代拜祭下來,家族中各個分支則按照各自支系的祖先分工拜祭;也有因同代中不同祖先的墓地分散距離遠,族親們分撥前往拜祭的。
掛紙的時間可從春分開始,到清明節當天結束。現在為了照顧上學的孩子和在外上班的族親,家族集中掛紙一般都約定清明節前的一兩個週末進行,而各個小家庭世代較近的都是各家自行安排。每年掛紙前,家族中長者和熱心族親會一起商議好掛紙的具體時間、順序、分工、祭品、飲食、車輛等有關事宜。
掛紙當天,族親們按照約定時間在村口集中,然後或駕車或步行到祖先墓地參加祭拜。到達墓地後,一般是按照除草清掃、擺放祭品、點燭上香、請神祭拜、燒紙鳴炮、辭神的程式進行。
首先清除墓地周邊的灌木雜草落葉,對墓地進行簡單的修整,現在為了節約時間往往是提前僱人做好這項工作。然後是擺放祭品,點燭焚香。祭品一般有茶、酒和三牲齋果,隆重的也有整豬整羊名“豬羊祭”。點香後,每人分發三支跪拜或鞠躬後插於墓碑前。陸河的墓式一般為“交椅墓”,墓側設有“后土”碑,也要點上香燭、供上茶酒。
各自點香祭拜後,就由族中長者或善誦者“請神”主祭,其他人則肅立懷念,場面莊嚴肅穆,很有儀式感。“請神詞”是代代相傳下來的,內容大體是請列祖列宗和本地山神等受祭,祈求仙人的庇佑,結構對仗工整,琅琅上口,熟練的唸誦起來甚至像唱山歌似的。“請神”祭拜過程中,間或“跌聖告”(打卦)問神和斟茶斟酒,酒過三巡方告一段落。
然後是燒紙錢、放鞭炮,以往攀比之風盛行,常因燒紙錢、紙製祭品和燃放大量鞭炮引起山火,現在為了防火則改為放彩紙禮炮了。鳴炮後,再由主祭者辭神,整個程式才告結束,然後可以熄滅香燭,分食齋果餅乾。祭祀當天一般安排家族聚餐。
-
3 # 飛火流雲
作為一個陝西人,生在黃土炕上,長在黃土高原,頭頂黃土高天,行走在黃土高坡。生時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粒汗珠摔八瓣。死時三尺桐棺,一杯黃土,伴土長眠。生生死死都與黃土息息相關。清明祭掃都先從黃土入手。
首先,在清明那天給墳墓添土,又叫圓墓。多年的墓地,墳土散落得不成樣,得添新土。土要在百步之外取土,也只能在清明這天動土。也只能在清明這天在墳頭栽樹,主要長栽松樹和柏樹。
其次就是墳不上二回。意思就是清明時只能上一次墳,不管兄弟姐妹有多少人,只能聚集在一起,同時祭拜,若有人來遲了,就不能再去墳上拜祭了。這就是每到清明節,無論是在天南海北的人,都爭先恐後的趕回老家,共同祭拜先祖的原因。
再一個就是化紙錢。過去沒有祭掃用的冪幣,人們只能用一張十元的真幣,挨個在白紙上拍一下,表示印錢、現在就不用了,因為有現成的冥幣。在墳前只須點兩三張紙,最主要是要在墳頭多掛剪好的白紙串,越多越好。遠遠的就能看到一片白。
墳頭的香燭是一定要點的。墳頭是否能冒青煙,代表著這個家族的香火是否能延續,斷了香火是家族之大忌。斷了香火,表示這家後繼無人了。
回覆列表
我們這裡的風俗是:姊妹姐妹們回孃家,帶上買的,要燒的草紙假幣百元鈔,千元鈔,萬元鈔,還有十萬百萬的假鈔,都是容易見水就壞的紙幣,到孃家讓孃家兄弟哥哥們或是孃家人,把這些假鈔切成碎片做紀念掃墓做準備。
到了孃家後在拿200元錢,或要面子的話也可以拿400元給孃家人,這些錢代表了原來的買酒買肉的風俗。
然後孃家人和來掃墓的姐姐妹妹,帶著供品到已故的墳前獻供品,燒香三柱,然後把切碎易見水就壞的草紙錢撒到墳墓上,這樣代表燒紙,男丁給已故老人墳前磕頭,女人大哭一場,表示悲哀,孃家弟兄在勸阻個人的姐妹別哭了,掃墓紀念日進行完畢。
還有一種方式清明節這天會請風水大師尋找個龍脈龍穴寶地。
今天給清明掃墓的後人發三張龍穴寶地供愛好者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