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媒體人唐陟

    全國之大,地域之廣,民族之多,稱謂之多,可謂五花八門,叫啥的都有吧。

    在甘肅各地,對父親的稱謂也是五花八門。可以說,叫“爸”和“爸爸”的地方最多,幾乎大多數地方都是這樣叫的。

    隴東地區叫“達”的比較普遍,但也有叫“爸”的。定西、臨夏、隴南、甘南地區,叫“達”和“阿達”的比較普遍,但也有叫“爸”的。蘭州、白銀兩地,叫“爹”的比較盛行,但叫“爸爸”的也不少。河西五地市叫“爹爹”的比較多,但也不排除一些地方叫“爸爸”。

    當然,甘肅有的少數民族地區,在稱呼前要加個“阿”字,比如“阿爸”“阿媽”“阿哥”“阿姐”等,藏族有這樣的稱呼,回族和東鄉族也由這樣的叫法,還有土族等少數民族,稱呼前加“阿”字的也不少。

  • 2 # 為人和善

    我家是住在河南比較偏僻的一個山村。我的老家對“父親”的稱呼有好幾種叫法。大部分是叫“伯”,一部分是叫“爸”和“爸爸”。也有幾各別的叫“爹”和“叔”的。對於叫“爹和叔”稱呼,我曾經問過前輩老人,他們告訴過我說:“這個叫法也包括叫“伯”的,是我們這裡自古流傳下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家族幾代單傳或子女稀少“父母”對孩子比較“嬌”(即:嬌生慣養),就讓孩子稱其“父親”為“爹或者叔”。至於叫“爸和爸爸”的稱呼,也是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才慢慢有此稱呼的。

  • 3 # 照亮我一生的兩個字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值得想念和惦記的父親。

    不管你是叱吒風雲的政壇人物,亦或是躬耕桑田的平民百姓;也不管你是漂泊天涯的工薪一族,還是功成名就的商界鉅子,我們能獨立自主,家成業就,榮耀閃現,都離不開當年父親那雙溫暖而滿是老繭的大手;離不開父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勞作。而今的今天,一切都變了,我們不再任性,也不再依賴父親的萬般叮囑,我們都能在他期盼的目光中健康而平安地生活工作著。而我們父親的身子骨卻變老了,唯一不變的,是他老人家越活越開心,他對我們的愛絲毫沒變。這就是我們的父親,他把一生的疼愛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這個小小的家庭。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跟隨父親的背影成長起來的,我們也為此而感到自豪。

    也許你生活在南方,也許你生活在北方,當我們在餘暇時間開啟微信時,是否常常想起家鄉的父親,併為他送上一句溫暖貼心的話語:“父親您好嗎?”、“爸爸您好嗎?”每逢節假日,我們是否首先想到回家看望父親,回到家中,看到年邁體衰的父親,而親切地叫一聲“爸爸忙嗎?”、“噠噠吃飯了嗎?”,不管你是誰,迎接我們的總是我們最可愛的父親。

    我生活在川北一帶,雖然我的父親早年過世,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時刻在我的記憶裡鮮活地閃現。我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夢見他,也曾輕輕地、用我們特別溫馨的家鄉話喊一聲“爹、爹,您好嗎?”,當我猛然從夢中驚醒,只聽到野外潺潺的流水在流淌,而這時的我,淚水已忍不住奪眶而出。

  • 4 # 陳殿江

    我的父母曾和我說過父親的稱呼是‘’旗人叫爹,民人叫爸‘’。並還說了不少關於父母的一些其它叫法,可惜的是隨著時間流逝,很多記憶都隨粥喝到肚子裡了。所剩無幾,一叫真還真的是模糊不清,無奈。如能寫出來,肯定很有意思。其實稱呼也是有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父親的稱呼卻不是最早出現的。最早出現的稱呼如我記的不錯,可能是夫和妻。父親的稱呼,直到父親直系血親和旁系血系的出現,也是由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發展而相應產生的。也是社會的進步。此話題如展開說,可能篇幅不小,有心之人可以找相關書籍看看。我也是在旅途中想起多少是多少。點到為止。謝謝 。

  • 5 # 九齡22

    我是河南新鄉人。

    我家鄉對父親的稱謂原來是沒‘爸’這種叫法的,後來農村羨慕城市,把‘爸’引進了過來。現在多稱父親為‘爸爸’。

    原來,我家鄉對父親的稱謂多是按父親的排行來定的。排行老大的兒女稱自已的父親為‘大爺’;排行老二的子女稱父親為‘伯’;排行老三以下的子女稱父親為‘叔’。也許這是從古代‘伯仲叔季’的兄弟排序中來的。

    優點是,你可以透過他對父親的稱謂判定他父親的排行。

    缺點是,如果你是生人,他稱我‘大爺’,我‘叔叔’你弄不清他的身份是兒子還是侄子。雖然這裡我說這是缺點,也許這裡隱藏著另一種想法。你想,當一幫人都稱一個人為‘大爺’或‘叔叔’時,你很難從中分出親疏,你會認為他們是一家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浮生六記》是哪六記?為什麼會流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