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餅藏2
-
2 # 對白3107
恥辱感,這個詞可以有多種理解。首先可以理解為國家的恥辱,中國近代遭遇各國入侵,相信老一輩的人對這種反應特別強烈,而現在對於學生的教育雖然在學習近代史,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當時的感受,很多青少年由於看電視劇,各種打勝仗,覺得抗日戰爭並沒有那麼艱難,從而不能充分理解歷史,從而對保衛祖國領土不被入侵沒有太強烈的意識,覺得有人入侵打出去就是了,缺乏了愛國主義責任心。第二就是集體榮譽,不經歷點打擊永遠都不知道榮譽的重要性,我們的先輩用血肉之軀為我們帶來了中國,而現在的青少年很多不把集體的榮譽當成自己的榮譽,一個集體,如果沒有落後於他人的恥辱感是不會有太大的進步的,現在的教育應該加深於對集體榮譽的恥辱感教育,這樣才能讓青少年對集體有責任感。
-
3 # helloxiaowei
對於這個問題,依據我個人來理解,是個反問句,可以轉換成為“當今社會教育裡是不是缺少了恥辱感教育?”
對此,我從以下來說一說我自己的個人觀點:
我認為當今的社會教育裡還是有恥辱感教育的。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先來看看身體、恥辱感、尊嚴感、自豪感以及理想我之間的關係。一、關於"自我認同"與身體的關係。自我當然是由肉體體現的。身體是一種客體,它是被自我意識賦予或註定要發生健康和快樂的源泉,但同時它也是疾病與緊張的溫床。自我是感受對身體的輪廓和特性的覺知,是對世界的創造性探索的真正的起源,因為自我是自我價值的承擔者。身體不僅是一種"實體",而且是一種行動系統,也就是說,它被體驗為應對外在情境和事件的實踐模式。在日常生活中,身體的嵌入,是維持連貫的自我認同感的基本途徑。二、自我認同與恥辱感、尊嚴感、自豪感之間的關係。恥辱感是行動者的動機系統的消極面。尊嚴感和自豪感則對自我認同的敘事完整性和價值充滿信心。這是因為,自豪感根植於社會聯結,它持續地受到他人的反應的衝擊,而恥辱感源自於對自己身體在旁觀者的注視下的與自豪感的緊張關係的情境。恥辱感淵於無法實現建構自我理想的期望,而負罪感是一種只要超我的約束受到違背時就會引發的焦慮。顯然無論是恥辱感還是負罪感的存在都是與自我預設理想自我密切相關的。此外,而"理想自我"就是"我想成為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可以說,它是自我認同的核心部分,因為它塑造了使"自我認同"的敘事得以控制的理想抱負的表達渠道。
那麼上述所做的敘述又和社會教育有什麼關係呢?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會顯示出一定的社會規律和特定的社會現象出來,既然我們有合理的理由去解釋這種社會現象,那麼我們就可以基本確定這種社會現象是不缺少的。我們來看以下幾個案例:
一:罰裸奔
既然裸奔,而且是“罰”,那麼我們就基本可以確認這個社會還是有恥辱感的
二:網民意見
不難看出,大多數網民還是覺得這件事情還是比較難以接受,很讓他們憤怒。
所以,綜上所述,當下的教育還是存在羞恥感的
-
4 # 馬道說
個人認為這裡說的恥辱感教育,就是尊重教育。自尊尊人。
自尊:是非觀要明確,能做的不能做的,可做可不做的,做與不做的意義在哪裡。
尊人:尊重別人的愛好,尊重別人行為等。
自尊尊人的前提當然是價值觀的培養。如果一個人從小价值觀錯位或缺失,胡亂做事。那根本就談不上什麼羞恥感,自尊和尊人了。
回覆列表
恥辱感就是感到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打擊無地自容,一種十分羞愧的感覺難以用語言來表達
恥辱感是人類的一種高階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道德發展水平。關係到一個人的人格塑造,以及道德素質的提高。
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
或許,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種教授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