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季

    從原則上說,我不贊成博物館展出複製品,理由很簡單:博物館的宗旨就是展示真實的東西。對於參觀者而言,去博物館、美術館參觀,自然是懷抱著要“一睹真容”的願望。其實是在自毀博物館教育的基礎,自毀博物館與學習者的信任關係,因為這樣操作,博物館的權威性會喪失殆盡,同時也會打擊學習者的積極性,產生一種不良的印象:我在博物館裡看到的都是假的,那我幹嘛要對這件事情認真呢?

  • 2 # 吳思山

    答:這樣的建議不妥。

    "​​第一,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經歷了夏商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古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留下的珍寶不計其數,展櫃中展示的既是珍貴的文物,也代表一種文化一段歷史。第二,換贗(仿)品會讓一些考古者和一些研究歷史者的探索迷失方向,也不利於受眾瞭解燦爛的歷史文化。第三,各個國家的珍寶的交流也會受此影響。

    所以,最好把中國最靚麗的代表文明古國的珍寶呈現在受眾面前,讓世界一睹我們的國粹!

  • 3 # 挖啥呢

    應該講這是有悖於博物館倫理的。博物館自古以來就是收藏真品的場所,“真實性”是博物館儲存、展示文化遺產的關鍵點。如果博物館不展覽真品,那麼既對不起博物館作為一個學術機構對真實性的追求(展覽應該是一次研究的過程或結果,不研究真品——注意,如果是專門展示贗品現象的贗品展,也應該是真的贗品,而不該是贗品的贗品——又有何意義呢?),又對不起來參觀的觀眾對作為公眾文化機構的博物館的心理期許。

    但也並不是說博物館展覽中不能有仿品。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博物館確實在使用仿品進行展覽,這一般出現在展品確實不夠豐富(比如一些遺址型的博物館,遺址中發現的文物都被送到大的地區或中央博物館儲存了,遺址型博物館只能用仿品展覽),但又出於展覽邏輯的完整性,必須使用某件文物的情況下。但人盡皆知的是,如果一個展覽中突然出現一件仿品,那對於觀眾的觀展熱情是有極大打擊的,往往人們看到“仿品”的標牌,就不再細看展品了,即便仿品可以以假亂真,仍然具有很多和真品一樣的資訊量。所以使用仿品只能是無奈中的下下策而已。

    至於題主說的,能不能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使用仿品,我想說展覽本身就是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就像不利用的文物即便保護起來也失卻了大半的意義。如果文物真的要保護,那為什麼還要被編進展覽大綱呢?現在可怕的問題是,有些博物館用了仿品上展覽,但不標明,企圖矇混過關。華人現在普遍被害妄想比較嚴重,以至於公眾進了博物館首先問:這是真品嗎?實際上在比較正規的大館,都是會遵守相關準則,如果是仿品上展都會如實標出的,也就是說只要展品沒標註那它們都是真品。但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展品真假問題如今切實地成為了中國公眾的一道心結。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不僅僅關注(狹義的)博物館,而關注更為廣泛的展覽現象,那麼其實有何不可專門用仿品做一場展覽呢?仿品不怕損壞、可以觸控、甚至更便於觀察,具有很多別樣的優勢,在一些流動展覽、科普展覽、實驗性展覽中大量甚至全部使用仿品,其實我覺得,也未嘗不可呢。

  • 4 # 風雲說收藏

    你好。博物館的藏品在不需要搬動的情況下當然是用真品為好,在這個對古玩失去真偽標準的年代,大家更需要去博物館參觀真品,才有利於大家分辨和對比真假古玩的各種特徵。如果博物館也用高仿品做展覽,根本沒有說服力,再者不明所以的人會把仿品當成真品來欣賞,真偽標準就會混亂。

    再說了,如果真品都放庫房裡,管理制度再嚴格,難免會出現監守自盜的現象。河北承德文物盜竊案還歷歷在目,李海濤從1993年到2002年間一共採取監守自盜的方式從承德文物局八仙廟管理處盜取文物259件,至今還有57件文物下落不明,估計都已經流落到海外了。所以把文物放在庫房是不靠譜的,利益之下,難免會有人鋌而走險,利用手裡的職權盜竊文物。

    把文物藏起來,用仿品展覽絕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不但不好防止監守自盜,還不利用文物的管理。展廳的玻璃櫃一般都是密封並且加入惰性氣體的,有利於文物不被氧化,而庫房就沒有這樣的條件,容易加速文物的氧化,青銅器的害鏽也不容易及時處理,書畫也容易黴變長蟲子。&被青銅病(害鏽)鏽穿的青銅器

    當然對於外出展覽,是可以考慮用高仿品的,尤其是出國展覽,長途運輸是比較容易造成文物損壞的。而且展覽時間的安保也是個問題,說不好萬一被盜,就不好辦了。所以外出展出是可以用高仿品的,在自己博物館裡必須展覽真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高宗為什麼在岳飛勝利之際連發十二道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