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朗照千江月
-
2 # 蘇繼白
章太炎晚年居住蘇州講學,經濟並不寬裕,但名聲很大。有一次,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的章太炎侄兒,與一位頗有身份與背景的人發生房屋糾紛,相持不下,就請章太炎幫忙。
章太炎雖是名滿中華的革命元老與國學大師,但是在只認權勢與金錢的上海租界裡卻是無能為力的,無奈之中忽然想到杜月笙是法租界炙手可熱的人物,只得放下名流學者的架子,親筆寫去一封信,請杜幫忙。
杜月笙見信後,心中大喜,他正想結交這位名士呢。於是竭盡全力為章太炎侄兒排難解紛。問題解決後,又專程去蘇州拜訪章太炎,藉口是向章報告他調解房屋糾紛的經過與結果。章太炎熱誠接待,相見甚歡。
杜月笙在臨告辭前,還悄悄將早準備好的一張兩千銀元的錢莊莊票壓於章宅茶几上的一隻茶杯底下。既給章太炎送了一筆厚禮,又顧全了章的面子。章太炎對杜月笙既感激又敬佩,認為杜月笙講義氣,重禮節,有古豪俠之風。
自此以後,二人開始深交。杜月笙每月都派人給章太炎送錢,接濟章的生活;章不僅為杜做事,而且常常講杜的好話,甚至還以一代國學大師的身份,用古色古香的文句為杜月笙修訂了家譜。
他根據杜月笙的自述“祖先由浙江海寧遷來”,“考證”出“杜之先出於帝堯”,“直系祖先為山陰杜衍”,讓出身寒微、父母雙亡、近族寥落的杜月笙躋身帝王之系、名人之後。
有了章大師的珍貴筆墨,杜月笙頓感身價倍增,他的杜氏祠堂也於1931年無限風光地在故鄉浦東高橋落成。
杜月笙本名杜月生,因生於農曆七月十五得名,章太炎引經據典為其改名杜鏞,號月笙。語出《周禮·太司樂疏》,西方之樂為鏞,東方之樂為笙。得此高雅的名號,杜月笙自然是高興得合不攏嘴!
章太炎的這段經歷被看成一個汙點,有人指責他“傍黑”;而章氏後人並不認同,稱章根本沒有這麼一個在法租界和人爭房產的侄子,言下之意是章太炎為杜月笙改名和修家譜,不是得了好處之後的投桃報李。
回覆列表
其實,這和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杜月笙的人格是有很大關係的。
我們可以先界定一下兩個人的身份,杜月笙是什麼人物呢?青幫大佬,想到這樣的人,我們能夠想到那些詞呢?剪徑土匪、殺人越貨、燒殺搶掠。
這是很多人對黑幫頭子的一種界定以及給予他們的標籤。
而章太炎呢?人家是國學大師,想到這類人我們又能夠想到什麼呢?溫文爾雅、知識淵博、授業解惑。這些都是我們給國學大師的一種界定和標籤。
然而,兩人生活的那個年代,讓這兩個身份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而事情的發展,也告訴我們,青幫大佬不一定就是殺人越貨的土匪,而國學大師在亂世中過的也不一定那麼體面。
我們就從提問的朋友說的這個問題來談談兩人的故事吧。
章太炎有一個侄子,他在上海法國租界因為房產的原因和人產生了糾紛,和章太炎侄子產生糾紛的這個人,後臺很硬,關係很硬,而且還很有來頭,章太炎的侄子找到了章太炎,可是這位蠻橫無理的糾紛之人根本不把章太炎這位大師放在眼裡。
在對方看來,你章太炎就是一個國學大師罷了,國學大師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所以,這時候章太炎很無奈。
無奈之中的章太炎聽到有人給他建議,讓他請杜月笙出來幫忙,於是章太炎給杜月笙寫了一封信。
我們知道,杜月笙雖然是青幫出身,但是此人對文人是非常尊敬的,杜月笙的一生也結交了很多文人,其實,杜月笙結交文人,也有自己的私心,就是透過結交文人來抬高自己的聲望。
現在章太炎有事求到了自己這裡,而且還是這樣有名氣的一個國學大師,杜月笙當然非常高興了,於是杜月笙三下五除二就幫章太炎處理了這件事情。
可是,這時候沒等章太炎上門致謝,人家杜月笙主動前去章太炎那裡問候了,而且人家杜月笙還是專車前往蘇州看望的章太炎,似乎受恩的是杜月笙。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家杜月笙是真心結交大師的,是真心尊敬文人的,所以會出現這一幕。
兩人見面後,也確實非常談得來。青幫大佬在章太炎看來,絕不是什麼殺人越貨的黑幫,而國學大師身上也有著杜月笙身上的爽朗,所以兩個人是相見恨晚。
從這個故事我們也能看出,在那個動盪的亂世之中,綱紀法律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很有身份的章太炎,法律也保證不了他,他唯一能夠藉助的東西就是人脈,這一點再次說明了亂世之人的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