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健亮 X 紫砂正能量
-
2 # 紫砂壺韻
其實在說到原礦朱泥,很多的壺友朋友們,談論的最多的都是,朱泥需要這樣那樣的“褶皺”。其實這裡面是存在一個誤區的。就是說並非所有的朱泥都是有“褶皺”的,壺友朋友們,千萬不要被類似“無朱不皺”這樣的偽命題所困住。
那麼類似“十朱九皺”這樣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早期的原礦朱泥壺和現在的朱泥壺是不一樣的。這裡所說的不一樣,並不是說早期的泥料要優於現在的泥料,其實不管早期的原礦朱泥還是現在的原礦朱泥,其根本屬性都是相同的。那不一樣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工藝、對於泥性的掌握,以及燒製環境。早期的朱泥壺,由於工藝和燒製環境的不理想,且對於泥性難以掌握,導致早期的朱泥壺,出現收縮率大,成品率非常低的現象,不僅沒有大品,小品都是十分難得。朱泥壺,由於泥性難以掌握且朱泥收縮率又高,導致壺體會有類似“褶皺”的紋路出現,這就是流傳以久的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也成為了人們判定是否為“朱泥壺”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以現在的朱泥工藝和燒製環境而言,像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是不成立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朱泥礦料和現在的工藝以及燒製環境。
我們先來看一下朱泥礦料,是如何影響“褶皺”產生的。說到原礦朱泥大家都知道,朱泥偏泥性,收縮率高,所以導致朱泥產生褶皺,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朱泥偏泥性、收縮率高,從而朱泥壺,產生褶皺,其實只說對一半。壺友朋友需要注意重點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朱泥都是偏泥性的,有一部分朱泥礦是偏巖性的。所以說,有一部分原礦朱泥製作出來的紫砂壺,其實是很少有褶皺的。加之現在的工藝和燒製環境,是要優於早期的工藝和燒製環境的,因為紫砂工藝和窯燒製度,以及人們對於泥性的掌握,在經過長時間的一個沉澱、進化和改良等等,已經可以說是十分的完善了。所以說對於原礦朱泥壺的製作和燒製,已經可以說是相對性的熟練和熟悉的運用了,為什麼對於朱泥而言,只能說相對性的熟練和熟悉了呢?因為還是有很多東西是人力所不能及的,無法做到百分百的肯定。綜合上訴觀點:在這種環境下做出來的朱泥壺,根據泥料特性的不同,以及結合現在的煉製工藝、對於泥性的掌握和窯燒環境的穩定性,朱泥壺“褶皺”的形成程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朱泥褶皺的產生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的產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所謂的朱泥褶皺
上文提及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是不成了的,原因有二。我們繼續來看第二點,上文我們講解了,原礦朱泥“褶皺”產生的一些因素。那麼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非原礦朱泥的“褶皺”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是非原礦朱泥呢?非原礦朱泥一共有兩種,一種是:透過新增化料製作而成的所謂朱泥,其褶皺感也是透過作假製作而成,關於化料,這裡就不做講解了,感興趣的朋友請翻閱一下我之前的文章,都有詳細講解。這裡我們重點講解一下第二種:衝漿朱泥。什麼是衝漿朱泥呢?衝漿朱泥就是:選用外山泥料,製作成泥片,然後經過低溫燒製之後,再研磨成細粉,然後再衝入百目以上的泥漿,這樣的泥料就是“衝漿朱泥”。那麼這裡面有一個重點需要壺友朋友們注意,那就是:衝漿朱泥,是經過低溫燒製以後,研磨成粉。也就是說這種朱泥的粉末,是已經入窯燒製過的,燒過的泥料,製作成壺之後是沒有收縮的。那麼這些燒過的粉末,衝入百目以上的泥漿,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增加“所謂的褶皺”,這種熟料加入泥漿製作而成的朱泥料子,製作成壺以後,放到窯裡去燒,出現的效果就是:熟料本身沒有收縮,依靠泥漿收縮,形成所謂的“褶皺感”。冒充原礦朱泥,假冒收縮率高的現象,進行售賣。這種泥料製作而成的紫砂壺,毫無透氣性和利茶性可言,其實已經偏離了紫砂的本質,更不能夠稱之為紫砂壺。所以說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其實就現在而言,已經不能成立了。
回覆列表
“無朱不皺”,或”無皺不朱”都是不全面、不精準的說法,某些泥料因為顆粒較為細緻,經過乾燥、燒成等收縮過程中,因為顆粒之間彼此依附較為緊密,因而擠壓出皺紋,甚至變形、開裂等。但是也有很多朱泥壺因為顆粒間的孔隙較大,吸收掉了收縮擠壓,所以是不會起皺的。
由於某些清代老朱泥帶有輕微的皺紋,加上“無朱不皺”的不正確觀念影響壺友,所以一些造假的人便會用小手段讓壺身製造出皺紋來,但往往過於誇張,畫虎類犬,如果仔細觀察並不難判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