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4310417小云

    南明王朝以腐爛致骨無藥可救,無何適的人選,也無那種必要,明王朝亡於無經濟基礎和無民族信仰,漢奸走狗一大堆。明實際上亡於吳三桂和眾叛將手中,鄭成功也深知此問題。於其立一個管自己的頂頭上司,不如自立稱王稱霸。

  • 2 # 君山話史

    永曆皇帝被殺死於緬甸,是在公元1662年的農曆四月,而鄭成功死於五月。以當時落後閉塞的通訊,鄭成功即便知道永曆皇帝的死訊,也已是到了生命彌留之際,又怎麼有時間去選立新的南明皇帝呢?

    歷史學界有一種偏見,認為鄭成功私心自用,我認為這是沒有道理的。下面我就分析一下,鄭成功對南明皇帝的態度。

    第一,鄭成功與隆武皇帝

    南明弘光小朝廷覆滅後,鄭芝龍立朱聿鍵為皇帝,是為隆武皇帝。

    鄭成功第一次見到隆武皇帝時,皇帝問他:“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鄭成功堅定地答道:“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十分欣然,賜鄭成功“朱”姓,後來,鄭成功便以“國姓爺”而聞名。深受傳統文化“忠誠”觀念影響的鄭成功,對隆武帝的知遇之恩,心懷感激,至死不忘。

    清軍南入福建後,鄭芝龍有意投降,遂拋棄隆武帝,自己逃往安平。滯留在延平的隆武皇帝危在旦夕,鄭成功毅然違抗父命,挺身而出,拼湊一支水師部隊,決心孤注一擲,解救隆武帝。然而,鄭成功這支弱小的救援部隊最終被清軍打敗,救援行動失利。

    儘管拯救隆武帝的行動失敗,但可以看出鄭成功的忠誠與勇敢,他克盡職守,盡忠報國,在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面前,他選擇了國家利益。

    隆武帝逃到汀州,被清軍追上,被俘處死。鄭成功在南安祭隆武帝,焚衣起兵,他宣讀祭詞:“本藩乃明朝之臣子,縞素應然,實中興之將佐,披肝無地,冀諸英傑共伸大義。”他選擇了一條英雄之路,充滿荊棘,但他義無反顧。

    第二,鄭成功與永曆皇帝

    隆武帝遇害後,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登基,史稱永曆帝。鄭成功聞訊,欣喜道:“吾有帝矣。”他放棄使用隆武年號,改奉永曆年號,並派人前往肇慶,上表稱賀,表示承認永曆政權的領導地位。

    1650年,清軍攻入廣東,永曆帝竄往廣西。在南明小朝廷生死存亡的關頭,永曆帝向鄭成功發出勤王令。此時的鄭成功實力並不算很強大,但他仍決然勤王。部將陳豹提醒說,南下勤王,風險莫測,自告奮勇肩負起南下勤王的重責。鄭成功慨然道:“我家世受先帝厚恩,捐軀難報,今有旨調師,雖越山逾海,義當趨赴,豈暇謀及身家?”

    然而,當鄭成功艦隊航行至廣東大星所時,傳來廈門島被清軍攻破的訊息。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仍然堅持勤王計劃,他說:“奉旨勤王,今中左(廈門)既破,顧之何益?且咫尺天涯,豈可半途而廢?國難未報,遑為家為?”但是鄭成功的部將們都拼命反對,因為他們的眷屬都在廈門島,在部將們巨大的壓力面前,鄭成功最後無奈下令返航,他向南而拜:“臣冒涉波濤,冀近天顏,以佐恢復,不意中左失守,將士思歸,脫巾難禁。非臣不忠,勢使然也。”這件事,並不能證明鄭成功私心,因為沒有部將們的支援,他一意孤行將使整個軍隊分裂。不過永曆帝由於得到大西軍的援助,最後也化險為夷。

    鄭成功南下勤王,致使大本營廈門島被清軍攻破而損失慘重,這一點足以證明鄭成功在擁護永曆政權上的積極態度。

    此後,永曆帝居西南,而鄭成功奮鬥於東南,中間被清軍隔斷,故而鄭成功雖尊奉永曆政權,實際上並不能從朝廷獲得一丁點的援助,仍然完全依靠自己的奮鬥。

    1658,清軍兵分三路,在西南發動的強大攻勢,令永曆政權陷入極為危險的處境。只有一個方法可以迫使清軍撤軍,那就是鄭成功在東部發起強大的攻勢,進取南京。如果攻克南京,清軍勢必抽調西南精銳軍隊,集中全力對付鄭成功。

    這是“圍魏救趙”的計謀,也是一次軍事大冒險,為了這次行動,鄭成功幾乎投入他全部的精銳部隊。然而,這次軍事計劃最終遭到慘敗,在南京一戰中,鄭成功精銳盡失。他試圖調動西南清軍的計劃破產。

    在鄭成功生命的最後一刻,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屏跡避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大呼而死,時年三十九歲。

    直至生命的終點,我們依然能看到這位大明孤臣對國家的忠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學校到底需不需要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