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果果如果說

    魏晉多狂士,玄學遍地遊。

    縱觀歷史,魏晉時期,文人流傳百世者,以今時今日目光來看,好多人行為怪誕,形骸放浪,那麼這些人的世界觀是在怎樣的前提下形成的呢?所謂的清談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來聊一聊。

    首先,我們來看看,東漢末年漢朝勢力衰敗,在士大夫官僚和太學生中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現象 “清議”。

    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皇權勢力衰敗,對國家的控制能力下降,東漢末年很多皇帝,各種原因,登基時或年齡偏小或從小長於婦人之手,對於朝廷的掌控了完全依賴於外戚勢力和宦官,間接鞏固皇權。

    這使的外廷官員和太學生不滿,矛盾中宦官勢力將太學生勢力的代表人物李膺陳蕃竇武杜密等人以“結黨營私,圖謀社稷”誣陷抓捕,李膺、陳蕃、竇武、密在獄中反咬一口招供出大量宦官子弟,這使得宦官集團投鼠忌器,只好假借名目大赦天下,李膺、陳蕃、竇武、杜密也被一同放出,此後李膺 、陳蕃、竇武、杜密名聲大振一時間成士林楷模天下士子景從。

    直到漢靈帝時期,宦官集團再次利用漢靈帝年幼無知(14歲)誣陷李膺一黨近兩百人造反,興大獄,大肆牽連,藉機掃除敵對勢力,這次造成牽連人數近八百人史稱“黨錮之禍”。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之下,太學生團體和外廷官員為了鍛鍊隊伍採取了過去鄉舉裡選的“清議”形式。

    這種形式注重輿論,從品評人物到談論國事,這對東漢末年的政治影響意義深遠,我們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看到的,如三國演義裡,水鏡品評臥龍鳳雛,煮酒論英雄,其實這些言論實際中大多出自清議的場合。

    而善於清議者必成天下名士。

    這對當時可以說營銷最好的手段,善清議,能成為名士,做了名士,天下名士都欲結交,政治名聲遠播,政治影響也就越大,“網紅變現的必要途徑”。

    第二,曹魏能夠取代漢朝四百餘年的統治,對於舊有的皇權勢力,他是可直接替代,但是,原本成型的世家大族,地方勢力,盤根錯節,如何安撫。

    魏帝曹丕接受了大地主陳群的建議,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主要把士子百官劃分等級根據儒家文化,在宗族鄉黨間評選官吏選拔。這就是將官員選拔權,完全下方給力地方鄉紳,世家大族。這也為魏之滅亡留下隱患。

    九品中正制的結果就是“上品無寒門,小品無士族。”

    第三,司馬氏兩晉時期,由於政權被以司馬氏核心的世家所篡奪,司馬氏只能完善鞏固九品中正制,以此維護新興政權,因而九品中正制在西晉被完善成最終形態,門閥成為統治階層以下的主要力量。八王之亂後五胡亂華,漢人衣冠南渡,大量世家南遷,導致東晉時期世家成為與王權分庭抗禮的階層。著名的“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士族權力與皇權共同統治一個朝代的情況。九品中正制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

    第四,政治的黑暗使得大多數優秀的士子不願意參與政治,為了明哲保身也不再清議國事政治,更多的士子對儒學的認識中發現了儒學的軟弱,由此認為,玄學應該興起,於是大量士子把清議的話題定在了玄學上,清議也從此開始以玄學為主,主要為《老子》

    《莊子》《易經》。

    綜上所述,魏晉時期清談是士子最後的思想陣地,儒學不能為廣大的士子實現抱負彰顯價值,九品中正制扼殺了,士子的上進之路,只能把縱情山林,閒雲野鶴奉為圭臬,放浪形骸以愚世人,五石散當年大行其道,麻痺的是士子的精神與情懷。他們是最早的一批喝酒不開心的人。

  • 2 # 愛鏟史的貓

    導語:每一個時代都有其代表文化現象,盛世這是官家粉飾文化,亂世則空談理想,以求人格閃光。魏晉時期,因為長年戰亂,所以人們生活困苦不堪,於是就出現了清談,出現了嗑藥等。那麼這些人都談什麼呢?

    清談清談,是什麼人在談?

    首先,要了解清談文化,得先要了解清談的參與者。魏晉時期的清談一般是文人士族參與的,這些人有的參加政治,有的著書論學,相比於平常老百姓,他們對於社會的困境更容易有認同感,也更容易有家國情懷。在這裡面以謝安、竹林七賢為代表。

    清談清談,談些什麼?

    魏晉時期的清談主要以《莊子》為研究,談的也基本是老莊思想為主的哲學問題。從這個談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些清談家所討論的東西無關國家時政,純粹是在探討一個人在生活中如何自處,這也是戰亂環境的無奈。

  • 3 # 湖北老衛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玄學是揉合儒、道兩家學說而形成的一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體系,其內容深奧、抽象、玄妙,故稱玄學。參加玄學辯論的多為士大夫,其形式就是清談。

    玄學是為士族門閥集團服務的,因其內部的派別、利益不同,故玄學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名教出於自然";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名教與自然對立";以向秀、郭象為代表的“名教即自然"等不同流派。當時的士大夫都熱衷清談,標榜清高,一時間成為了一種社會風氣。

  • 4 # 田舍老翁

    魏晉時期為什麼會以清淡為風尚,這個問題可以從一個側面得到答案。在書法上有這麼一句話,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清人尚態。晉人尚韻,這個韻字就充分說明了哪個時代人們生活狀態。

  • 5 # 簡秋彌生

    魏晉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亂世,政局動盪,南北分裂,戰亂頻繁。

    但是,這是一個個人意識覺醒的時代,士大夫擺脫了漢末儒學的束縛,更多地展現出自己的真性情。

    真是因為這時的人比較注重個人意識,又生逢亂世,才出現了人們崇尚“清談”的風氣。

    何謂“清談”

    所謂“清談”,一般認為是由東漢末年的“清議”演變而來。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外戚與宦官交替執政,一部分正義之士不滿意這種情況,對政治進行激烈的批評,當時就被稱為“清議”

    但是,在古代中國,所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哪裡允許普通百姓隨便議論政治呢,漢末的清議運動招致政府的鎮壓,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歷史上也稱“黨錮之禍”。

    漸漸地,到了魏晉時期,“清議”就演變為“清談”了,也就是說議論的主題由政治轉變了玄學。

    當時人們喜歡談《老子》、《莊子》、《周易》,但事實上,即使是談論玄學,背後還是有政治的影子。

    比如,當時有個著名的論題,叫作“四本論”,其核心就是爭論“才興離合”的問題,就是說一個人的才華和道德能不能分開看待,是否存在一個很有才華的人道德敗壞的情況,不同的主張,背後反映的是“清談”者的政治立場。

    他們對一個人的讚揚或者貶低,往往帶有一種預言性質的色彩,這也反映出一個人的眼光格局思想境界。

    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句品評曹操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是出自當時“清談”名士許邵止口。

    當他離開洛陽返回故鄉的時候,據說送行的車輛達上千輛,郭泰與李膺一起坐船過河,後面送行的眾人望著他們兩個,以為是神仙中人。

    凡事,由盛及衰,都是一個過程。

    清談是屬於魏晉時代的風度,但是不管清議還是清談,最初都是具有批判性的,但是到了後來,又剩下高談闊論的空殼,而失去了批判性的特質了。

    ------END------

  • 6 # 牛眼看世界

    一、清談的定義

    清談,又稱清言,是流行於魏晉名士圈裡的一種談辯活動,一群人聚於一起,或把酒或品茶,然後擬一個主題,互相進行辯論,和藏傳佛教中的辯經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清談的內容

    清談的辯題,一般以《老子》、《莊子》和《周易》中的思想為議題,一方發問,一方反駁,因內容原因,後世也將其歸為“玄學”的範疇。

    三、為什麼名士以清談為榮

    首先,清談並不是人人可以參加的,而是具有貴族身份,或者有名望的文人學者,所以在地位上與普通人拉開了距離,就有了榮譽感。

    其次,清談和罵街不同,不是用大嗓門壓過對方就算贏。清談的反駁要有理有據,而且語言要優美動聽,這就要求清談者具有相當高的學識,於是榮譽感就又增強了一級。

    四、清談的鼻祖是誰

    目前比較靠譜的資料顯示,清談的鼻祖是何晏。這位老兄是曹操的養子、繼子兼女婿,雖然從小就才華過人,但終究不招曹操兒子們待見,所以從小到大玩不到一塊。所以他另闢蹊徑,學化妝、穿女裝,經常和朋友們飲酒作樂聊天,慢慢就演化成了清談之風。

    五、清談有哪些代表性人物

    除了清談鼻祖何晏,清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竹林七賢”了,而其中又以“一生放縱不羈愛自由”的嵇康為翹楚。

    六、清談有沒有積極的意義

    雖然後世很多人覺得清談不亞於扯淡,但牛老先生人認為還是有積極的意義:首先這是一種文雅的活動,引領潮流後對社會穩定有奇效;其次,清談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這就推進了全民讀書運動,整體提高了人民素質。

  • 7 # 書畫老白

    清談是指魏晉時期士大夫崇尚老莊,空談玄理,不做文章而流為清談。後泛指不切實務的談論。

    錢穆說:“東漢之季,士厭於經生章句之學,四方學者,薈萃京師,漸開遊談之風。至於魏世,遂有‘清談"之目。及正始之際,而蔚成風尚。何晏、王弼為時宗師,竹林諸賢,聞聲繼起。至於王衍、樂廣,流風愈暢。典午既東,此風盛於江左,習尚相沿,直至隋業一統,始見革除。"

  • 8 # E之筆

    是的。魏晉文人崇尚“清談”。

    那麼,什麼是清談呢?簡單的說魏晉清談是由一幫文人士族群體參與,聚在一起進行的學術社交活動,他們擁有相對一致的思想主張及自由精神,絕不是空談。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等,竹林七賢也位列其中。

    正如魏晉文化史學家唐翼明所述的那樣:所謂"魏晉清談",指的是魏晉時代的貴族知識分子,以探討人生、社會、宇宙的哲理為主要內容,以講究修辭與技巧的談說論辯為基本方式而進行的一種學術社交活動。

    清談產生的背景

    東漢後期,在意識形態上居於支配地位的儒家今文經學和讖緯即由儒家思想衍生出來的神學,因其內容荒誕空虛,就只能用神學說教為東漢統治作無力的粉飾,卻絲毫無助於當時社會政治問題的解決。加之政局不穩,原有評議朝政的士族稍不留意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東漢末年的“清議”遂轉成魏晉時的“清談”。雖然魏晉的政治是極度混亂,然而,思想卻是非常自由。

    這與文藝復興的產生是因為資產階級不滿教會對精神控制的原因如出一轍。

    清談的內容和方式

    內容:

    包括三玄、佛理與其它,主要涉及生與死、動與靜、有與無、聖人有情與無情等話題。

    方式:

    方式一:一個人主講。這個人通常是有影響力的大咖。

    方式二:二人論辯。由一人亮觀點,另一人反駁。這和今天的大學生辯論賽非常接近。

    另外,清談有一套嚴格的參與規則,用語講究,辭藻華麗,在清談的時候還要講究類似於主持人的“颱風”。當然,配套的還有道具,作用類似於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縣官老爺的驚堂木,既生動形象,也能起到控制局面的作用。

    清談是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百家爭鳴”之後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

    具體為①清談衝擊了佔支配地位的儒家經學;②清談保護、傳播了經典文獻,如《周易》、《老子》、《莊子》等的註解大部分來自於魏晉清談文人;③清談對於消弭士族間日益激化的矛盾具有緩衝作用;④清談有利於人們廓清混亂的思想,也為人才脫穎而出提供了展示的平臺;⑤清談為當時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學術環境。

    由於清談人士為了自保,通常不關心現實生活、不關心政治及社會,在正統士大夫看來會導致“清談誤國”、“清談亡國”,不過,學術界依然有爭議,我們知道即可。

    結論:

    清談不是空談,不是喝酒聊天,也不是品茶聊天,而是高階知識分子酷愛的聚在一起探討學術的“頭腦風暴”。

  • 9 # 金豆V視

    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動亂不止,但卻是文人名士層出不窮、風骨與清談最佳的時代。

    清談是魏晉時期文人們的一種特殊活動,談的是心境和修為,是生存與理想的哲學問題。

    漢魏之時,唯才是舉、選賢任能的學術之風是很盛行的。但到了曹魏時代,司馬氏開始對人才進行管控和壓制。到了晉代更是戰亂不斷,政策高壓之下文人們不敢談論國事民生, 在老莊思想及玄學和佛學的融入下,士人們開始了一種無為、自然風格的生存方式,這也便是開啟了以“清談”之風為榮的時代背景。

    由於政治和社會風氣的使然,魏晉士人們一邊追求個性自由,一邊維護社會體制; 久而久之使得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雙重文化性格,矛盾的心理使得精神世界充滿了焦慮、迷茫與失落。

    其實,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缺乏文人名士、朝廷名臣,魏晉也一樣。但我們會發現,魏晉時代有很多的政客王臣超凡脫俗,開始了一種對個人精神彰顯的追求和嚮往。 曹操、司馬懿、司馬昱、謝安、桓溫、王敦、王導等,不論是英雄還是奸雄,都有一種追求人格獨立、寬容的風度和精神。

    而同時代出現的更多文人名士們,把這種魏晉精神彰顯的更是淋漓盡致。

    最有名的有竹林七賢、建安七子、隱逸詩人陶淵明、書法家王羲之、蔡邕、蔡文姬等。

    謝安、竹林七賢以清淡知名,把老莊思想發揚廣大; 嵇康才華橫溢,到死堅持狂傲和不羈,在他臨死前演奏的一曲《廣陵散》更是世代相傳; 詩人阮籍的狂浪和悲傷情懷,還有他的率真與自律,更是被後世嘆為風流的真名士;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隱田園、清淡悠然; 皇帝司馬昱“大隱隱於朝”,是真正的清淡大家,雖政績平庸,卻愛好自然、風流不凡; 何晏、王弼把玄學揉合儒、道兩家成為了一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成就了其對美學史的巨大貢獻;向秀、郭象的逍遙與自然的融合,使得老莊思想影響至今;醉酒之筆《蘭亭序》,王羲之書法一絕,記錄的就是一次集會清談活動......

    其實,對於歷史中的魏晉時代文人,我們不能僅看到其清淡的風骨,更要看到其超然背後隱藏的清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沒有畢業想上一個正規的技校,大家推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