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糖醋菜卷

    元宵節,作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在西漢時期便已成為固定節日,關於它的起源也眾說紛紜,未有定論。

      按照道教的說法,天、地、水三官分別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降臨人間,因此,元宵節由迎接上元天官的祭祀活動演化而來,故有“上元節”之稱。

      道教祖天師張道陵亦被認為是在農曆正月十五(公元34年2月22日)降生的,在中國歷史上,元宵節除了是張天師的誕辰,還發生了很多重大歷史事件。

      一、元宵節前夕 正月十四

      ▶322年2月16日 王敦起兵反晉

      

      司馬睿作為皇室遠親,自知勢單力薄,只有依靠琅琊王氏才能立足,早年便與王導結交,並視其為心腹,甚至在公元317年舉行登基大典之時,直言要與王導共坐天下。

      不過在稱帝之後,為了加強皇權,司馬睿開始重用劉隗、刁協等人,有意聯合其他士族削弱琅琊王氏,並疏遠了一心輔佐自己的王導。

      寵辱不驚的王導對此不以為然,而驕橫恣肆的王敦則甚為不滿,遂於公元322年2月16日(農曆正月十四)在武昌起兵反晉,史稱王敦之亂。

      在這場叛亂中,司馬睿曾言:“想要奪我的位置,只須早點說明,何苦牽連百姓。”可見晉朝皇權在世家大族面前的無奈。

      王敦在攻入建康(南京)之後,原想廢黜元帝,篡權奪位,後因王導阻止,而選擇退回武昌,遙控朝政。

      ▶1898年2月4日 清政府印造昭信股票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舉借外債以支付戰爭賠款,但鉅額的籌本還息反而加重了財政負擔,在這種困境之下,湧現出了一批著書立說傳播西方財政學、公債學的有識之士。

      如晚清“四大買辦”之一的鄭觀應就認為舉借外債不如貸之於民,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考慮籌借微息的外債。

      最先上書奏請發行自強股票的黃思永也在奏摺中表達了對西方財政手段的讚賞,同時還提出了自己的債券發行思路。

      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之下,清政府於1898年2月4日(農曆正月十四),准奏發行國內長期公債,名為“昭信股票”。

      但“昭信股票”的發行並沒有經過科學調研,發行面額極不合理,大大超過了認購人的負擔能力,如股票面額最低為一百兩白銀,而當時普通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只有6兩左右,根本無力認購。

      同時在發行過程中存在強制攤派的現象,無論大小官員都要領票繳銀,認購負擔最終轉移至底層農民身上,成為一種“苛捐雜稅”,以失敗收場。

      ▶1923年3月1日 孫中山重建大元帥府

      袁世凱去世,張勳復辟失敗之後,重新掌控中央政權的皖系段祺瑞,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舊國會。將“約法”和國會視為共和國象徵的孫中山因此發起護法運動,依靠桂、滇軍閥,在廣州組建了護法軍政府。

      軍政府成立後決議實行黨、政、軍權合一的大元帥制,並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

      原想利用護法運動掌權的桂系對這一結果非常不滿,於1918年推動軍政府改組,將大元帥制改為Quattroporte合議制,剝奪了孫中山的實權。

      眼見護法失敗的孫中山於5月離開廣州前往上海。

      1920年,粵軍擊敗桂系軍閥奪回廣州之後,請孫中山回廣州主持政局。隨後,孫中山在廣州重組了護法軍政府,任大總統一職,並在1921年5月5日的就任儀式中稱:“儻徐世昌舍其非法總統,自己亦願同時下野”。

      1922年,直系在戰勝奉系之後,為了能控制北方政府,強令徐世昌辭職,推黎元洪為總統,並恢復了舊國會,以此來打擊南方護法政府的合法性。

      妄圖獨霸兩廣的陳炯明,趁此時機,於1922年6月圍攻總統府,以徐世昌已辭去總統之位為由,要求孫中山總統兌現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的承諾。

      護法運動再次失敗,孫中山被迫避居軍艦,由香港赴上海。

      陳炯明控制廣州後,縱兵淫掠,致使民怨沸騰,孫中山在上海令北伐軍改編為討賊軍,於1923年1月將陳炯明逐出了廣州。

      1923年3月1日 (農曆正月十四),孫中山在廣州重組海陸軍大元帥府,並擔任大元帥一職,而這一政權機構就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前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懷疑的事例和關於諾言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