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紅外製導的導彈SA-13這類,存活概率多大。雷達制導的導彈,存活概率又是多大?還有就是想問個愚蠢的問題,導彈鎖定是直線的呢,還是拐彎的?是靠雷達指引的嗎?
-
1 # 皇家橡樹1972
-
2 # 鐵桿軍迷
看過空戰片估計對戰機避開導彈攻擊的畫面都不陌生,此前的空天獵裡就有這樣的場景,我軍一架戰機執行任務時,被對方的地空導彈鎖定攻擊。對方發射導彈後,戰機警告系統馬上做出了反應,隨即飛行員開始做出規避動作,最後多次動作機動後後成功避開攻擊,成功返航。
戰鬥機被防空導彈鎖定後要看好幾個因素的:
1 .飛機的速度和飛機的高度,SR71最大的特點就是飛的快飛的高,甚至明目張膽的飛到你頭頂,但是你就是打不到。對於米格25雖然能夠達到3倍音速,但是由於發動機和油耗問題只是短時達到,並不能一直維持在這個速度上。1973年10月14日-1974年1月底,SR71對以色列實施10次偵查,每次任務超過10小時,其中5小時超3倍音速,中途進行5次以上空中加油。期間以色列F4試圖實施攔截,但是因為速度和高於原因均失敗。
2 .干擾,飛機的最大速,當年海灣戰爭的時候,F15對決薩達姆的米格25,老美髮射了麻雀導彈後,就是被米格25的紅外干擾彈給哄騙了好幾次,擔任阻擊的老美的飛行員氣的都瘋狂了,不過最後一枚還是成功的將米格25幹掉,可見干擾的作用。有些戰機上有著強大的電磁干擾系統,這種系統可以干擾追蹤導彈,使它不能鎖定戰機,進而利用戰機的導彈可以反過來摧毀追蹤導彈。這也是戰機現在大力發展的主要目標,要知道每一架戰機的生產成本不是一個小數字,自然不會輕易被摧毀。據統計,戰機被導彈擊中的概率不會超過15%,一般來說很難被擊中。
現代戰鬥機的過載一般為7-9G,最大速度2M左右,中距空空導彈的過載一般為30-40G,最大速度4M左右。所以說現代飛機一旦被追尾很難擺脫掉導彈的追殺(有干擾裝置另議),當被火控雷達鎖定時候就得想辦法逃命了。
一般的飛行員只能承受3到5G的過載,飛行員可以達到10G,航天員更高一點(人的骨骼能承受的壓力是有限的,大過載就相當於給人身體施加巨大的壓力,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造成骨折。飛行員經過訓練,而且穿有增壓服,航天員則穿有宇航服,所以能抵抗相對較大的過載 )。
4. 隱身效能,F117就是屢次靠著這招躲過了不少導彈的追殺,飛機的RCS值越小,自然被發現的概率,距離就小的多(SR-71,B2,F117,F22,F20,F31,F35 ,T50)能減小防空雷達的發現,穩定跟做,鎖定距離,距離小了,加上四代機的超音速巡航,自然防空系統的效率會大打折扣的。
雷達導引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它只接受雷達波,不能發射雷達波,工作時需要載機照射目標,這是第三代中距攔射空空導彈普遍採用的末制導方式,就像電影中的場景,戰機發射導彈後,在沒有擊中敵機前,需要死死盯住,一旦機動躲開雷達的照射,基本就沒戲了。另外一種則是主動雷達導引頭,它發射並接收雷達波,這種導彈具有發射後不管功能,是第四代中距空空導彈普遍採用的末制導方式,也是如今最先進的空空導彈,一旦被這種導彈鎖定,基本可以跳傘了。
制導方式也越來越先進,現在主流的制導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包括紅外導引頭和雷達導引頭。戰機之所以在被鎖定後會釋放紅外干擾彈,就是為了讓導彈迷失目標,優先攻擊熱量更高的紅外干擾彈,甚至有種說法,戰機被紅外製導導彈鎖定後朝著太陽飛然後機動,就能躲開紅外製導導彈。如果被多枚導彈鎖定攻擊,僅依靠這兩種方式躲避,逃生概率還是非常低。
法國陣風戰鬥機環機身360°安裝了光學和雷達波告警器,任何方向和角度來襲的導彈都能被探測到。
1950年代地空導彈出現之後戰鬥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對抗來襲的地空和空–空導彈,科研人員給戰鬥機研製了各種光學和雷達告警器,以這些感測器對導彈的尾噴發出的紅外光和火控雷達所發出的探測波都非常的敏感,一旦有針對自己的導彈來襲都會在座艙裡發出“蜂鳴聲”,然後戰機是預警系統就會在顯示屏上顯示來襲導彈的方位、速度、距離…等等資訊供飛行員判斷威脅的大小。
通常來說地空導彈大多使用雷達制導,而空–空導彈20公里內使用紅外製導,超過20公里為半雷達制導,很少有全程主動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因為導彈雷達的天線直徑很小,並且導彈裡的供電電池輸出電壓和功率也不大,電能儲存也低,若是飛行100多公里電很快的就消耗完了,所以在它的前半段50~80公里仍然由戰鬥機雷達去制導,進入到最後20~30公里所謂的“不可逃逸距離”後才由導彈雷達才開機去跟蹤。
對於紅外製導導彈戰鬥機目前最好的躲避方式就是使用“熱敏彈”,也就是紅外干擾彈,這種裝備大多佈置在機尾的位置,有120~200枚,當來襲導彈距離2~3000米左右時開始釋放,干擾彈的裡面裝有鎂粉或者鋁粉,由硝化棉點燃後形成高溫和強光,模擬出戰鬥機尾噴的光和熱去幹擾紅外尋的器…目前所有的軍用飛機不了是固定翼或者直升機都必須安裝紅外干擾彈,做為主要的逃逸手段。
雷達誘餌彈雖然起到了一定的干擾作用,但是它投擲之後自行下落,超出一定範圍之後就起不到干擾作用了,為了更好的掩護機群迷惑對方地空導彈的火控雷達和來襲的地空導彈,戰機又開始裝備拖曳式干擾誘餌,就是在戰機的腹部安裝已經小型絞輪,絞輪上卷著數千米長的拖纜,在纜繩的末端有一個小型的吊干擾艙,當機群接近目標的時候絞輪開始釋放,釋放到安全距離後(導彈爆炸後彈片打不到的距離)干擾艙開始工作,通用是模擬戰機的雷達訊號特徵,並且訊號更加的強烈,甚至可以模擬出3~4架的虛假訊號特徵(火控雷達屏上可能出現3~4個目標),對敵方的火控雷達和導彈進行欺騙式干擾…通常來說機群對敵實施轟炸的時候會使用這種方式。
其實,不論是紅外干擾彈或者雷達誘餌彈基本上都是消極防禦,要想防禦來襲的地空導彈就要消滅它的火控雷達,目前大多數戰鬥機都配置了“反輻射導彈”,當告警器發出告警之後,飛行員會根據雷達波的方向調整飛機的飛行姿態,發射反輻射導彈去打擊敵地空導彈的火控雷達,只有將火控雷達摧毀了,敵方的地空導彈也就無的放矢了。
俄羅斯KH–31P型反輻射到的引導頭,裡面綠白相間像糖球的那個就是雷達波接受器,每一個“糖球”管幾個頻段的雷達波,已經實現了全頻譜覆蓋,當接收到某一頻率的雷達波後導彈就會沿著雷達波發出的方向去打擊雷達天線,將天線摧毀了雷達也就失去了作用。
雖然說現代戰鬥機具備了軟硬對抗地空/空–空導彈的多種方式,但導彈一方也通過不斷的改進來進行反制,它們之間的技術水平在不斷的提高當中也表現的彼此越來越難以對付,從來沒有出現過總體上完全壓制對方的事情發生,出了個別案例比如說:以色列與敘利亞在貝卡谷地的空襲與反空襲,那是以色列空軍立體化和體系化作戰方式壓過了敘利亞地空導彈部隊的平面化,如果真的是單打獨鬥,以色列空軍全殲敘利亞地空導彈部隊的可能性很低。
而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為了迎擊北約空軍來襲的機群,南聯盟空軍司令駕駛老舊米格29A升空迎戰,雖然最後仍然被北約的響尾蛇導彈擊落,但在被擊落之前他躲過了十多枚打過來的AIM120導彈…。
總之,戰鬥機要想躲避來襲導彈,要根據飛行員現場發揮水平,這就要求飛行員不但要冷靜,更需要有高超的駕馭飛機的能力和縝密的思維,更主要的是飛機也要有高效能,缺了哪一項都是不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