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並蒂
-
2 # 使用者楊緒成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家譜。朱元璋要求後代以五行起名,生怕名子相同,每位兒子家譜字輩不一樣。朱標一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朱棣一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所以朱允炆是“允"字輩,朱高熾是“高"字輩。
-
3 # 農民工歪說歷史
提問者提出的這個問題,根子出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乃至近現代,親兄弟、堂兄弟使用同一個字輩是非常常見的現象。最典型便是清王朝的宗室了,自胤字輩(雍正帝胤禛一輩)開始,康熙帝玄燁一脈每一代都有一個共同的字輩,即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如同治帝載淳與攝政王載灃、光緒帝載湉與攝政王載灃,堂兄弟、親兄弟使用的都是同一個字輩——載字輩。
但明王朝卻不同,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元建國、建立明王朝之後,給所有兒子各家都擬了一套不同的字輩。如太子朱標家的“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朱棣家的“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等等。一家一套、各不相同,包括小宗旁支的靖江藩,實際上也有一套自己的字輩。
明王朝宗室的命名規則除了靖江藩之外,明王朝宗室命名,不僅要遵循明太祖朱元璋給每家擬的輩分,而且姓名的第三個字還要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則。什麼意思呢?以懿文太子朱標一脈為例,他的兒子建文帝朱允炆是允字輩,孫子朱文奎、朱文圭是文字輩,符合“允文遵祖訓”的字輩。可以推測,如果建庶人朱文圭有兒子,應該就是遵字輩。再如吳庶人朱允熥,如果他有兒子,應該是文字輩。同時,因為朱標的名字中標是木旁,按五行相生原則、木生火,因此朱允炆、朱允熥名字中的第三個字都是火旁。同樣根據五行相生原則、火生土,所以朱文奎、朱文圭的名字中都有土字。
後來的大宗帝系亦然,明仁宗朱高熾為高字輩、火旁,明宣宗朱瞻基為瞻字輩、土旁……都遵循了這樣的命名規則。當然,小宗旁支的靖江藩除外,靖江藩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兄朱重五的後代,雖然也有一套字輩,但名字的第三個字卻不需要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則,如首任靖江王朱守謙,名字的第三個字是言旁、不是金木水火土,他的父親叫朱文正、兒子叫朱贊儀,同樣也沒有遵循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五行相生原則。
明王朝宗室如何區分輩分每家都有一套字輩,豈不是非常混亂?那麼,明王朝的宗室又如何區別輩分呢?這就不得不“誇獎”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的智慧了。雖然字輩不同,但明王朝宗室同一輩堂兄弟之間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卻是一樣的。如建文帝朱允炆與明仁宗朱高熾這對堂兄弟,雖然字輩不同,但名字的第三個字卻都是火旁。字輩對照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很容易便可以區別出輩分。如建庶人朱文圭是土旁,結合懿文太子朱標家的文字輩,很顯然他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堂侄、與明宣宗朱瞻基是平輩的堂兄弟。在五代以內,甚至不需要看字輩,直接看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便可以區分輩分。換言之,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編制一套元素週期表”,不只是為了好看、也不僅僅是為了五行相生,更多地還是為了讓後世子孫可以比較容易地區分輩分。
回覆列表
這與明朝朱氏子弟的起名規則有關,朱元璋在洪武年間規定,朱氏子弟的名字都必須是三個字,第一個字肯定是“朱”了,第二個字由朱元璋親自確定,朱元璋根據每一個分支定了20個字順序表,比如說朱標這一脈的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朱允炆作為朱標的兒子,那麼第二個字就只能是“允”,而朱允炆兒子名字第二個字則只能是“文”,以此類推。
燕王朱棣這一脈的20個字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所以朱棣兒子名字的第二個字只能是“高”,而孫子名字的第二個字則是“瞻”。
所以,朱高熾與朱允炆雖然是同一輩的,名字中一個是“高”,一個是“允”,這兩個字代表著他們不同的宗分支。
另外,朱氏子弟名字的第三個字,朱元璋雖然沒有規定是啥,但也設定了一套基本原則,即必須是符合五行相生的原理,比如說朱高熾的“熾”是火字旁,屬火,而在五行中火生土,所以朱高熾兒子名字的第三個字必須是土字旁,朱瞻基中的“基”就是這麼來的,以此類推,土生金,所以朱瞻基兒子名字的第三個字是金字旁,朱祁鎮中的“鎮”也就是這麼來的。
後來朱氏子弟越來越多,找不到這麼多符合要求的字,於是朱氏子弟就開始自己造字。大家可以發現,明朝朱氏子弟越往後名字越難念,就是因為他們名字的第三個字都是自己造的緣故。
後來,元素週期表傳入中國,專家找不到對應的字來翻譯,後來一看朱氏子弟名字的第三個字很符合要求,而且用的人不多,於是就採用了這些字。這也就出現了我們常說的,明朝朱氏子弟起名字起出了一個元素週期表。